新闻资讯
劳动教育| 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 取决于中小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程度
近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
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补齐了我国学校教育的一块短板,也实现了各类教育之间的联系,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职业教育亟待加强
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多数都是被动的。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类型教育,为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就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财经、信息、管理类专业已明显饱和,而产业发展急需的焊接、铸造、植保、老年养护等专业却无人问津。劳动价值观的扭曲,致使我国职业教育较为脆弱,也直接导致行业技能人才的紧缺。
基础教育要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
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首先,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教育中小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保证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判断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程度。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吸引力明显提升,劳动教育才算取得了良好效果。
增强学生生涯规划能力
其次,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增强学生生涯规划能力。一些发达国家在小学阶段就为学生进行职业定向,从而保证各类社会人才的供给和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但在我国,很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甚至需要靠社会关系决定职业选择。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应让青少年初步认识自我优势,产生必要的职业兴趣,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职业是社会分工合作的产物,劳动者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培养必要生活、生产技能
最后,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必要的生活和生产技能。参加必要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掌握必要的生活和生产技能,既是深化知识学习的需要,也是保障幸福生活的需要。书本上的知识都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学生有了直接经验,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掌握必要的生活和生产技能,既可以提高自己在复杂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也可以更好地为职业学习和职业工作创造条件,增加自身的社会价值。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印证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证明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将成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粘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