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机遇、挑战与应对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快速,培养培训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促进劳动力就业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变革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的新进展、新形态、新模式,对人才的数量和规格、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出新标准、新要求,这既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其人才培养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迎来的机遇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分不开的。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适应这种趋势和需要,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的方案》《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显示出国家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而其人才的培养也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高职人才培养创造良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发展的战略部署,我国正逐步加快实体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完善与建设,中国创造也正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处于调整优化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可避免地经历第一产业比重持续降低、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而后的平稳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快速提高的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支撑,这种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必然会引起高职院校做出相应的调整。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是为国家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是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2019年初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的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要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无疑为新时代高等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各行各业的创新升级,国家和社会必然对高职人才有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积极贯彻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可以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助力。另一方面,国家一系列促进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的落地实施,以及企业行业深化改革、扩大生产经营特别是谋求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自我革新、自主创新,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培训,相应地会采取诸多人才战略,包括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推进实施“产、学、研、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等。如此,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既有国家的大力支持,又有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再加上自身内在的发展驱动,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形势大好,前景无限。
2.百万扩招为高职人才培养增添动力
2019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计划当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随后,由教育部牵头的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于当年4月召开,就职业教育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作出部署,并在5月由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决定当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简称“百万扩招”),扩招计划重点布局在优质高职院校、发展急需和民生领域紧缺专业,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百万扩招”计划是国家提升高职人才质量与水平的新动力,其所带来的必然是职业教育领域一系列重大变革,对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要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同时还强调,中央财政将加大对高职院校扩招的支持力度,引导地方政府落实生均拨款制度、奖助学金提标扩面政策等,加强办学条件薄弱公办高职院校改造,加大政府购买高职教育服务力度。
教育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11号)则提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该通知还就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奖助学金覆盖面的扩大以及各类中等学校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员接受高等教育的鼓励政策等作出了规定。由此可见,“百万扩招”不只是为高职院校增加生源、增加投入,输入了新的血液,更是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育教学方式的更新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实践机会,增加机制动力。伴随着“百万扩招”,高职院校必将如虎添翼,阔步前行。
3.产教融合政策为高职人才培养开辟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生产部门和用人单位的配合与支持,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首次全面系统地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教需求侧全要素全方位融合。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也明确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健全产教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同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进一步强调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一系列政策精神和实施方案,不仅为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指明方向,更是为高职人才培养开辟了路径。长期以来,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在努力谋求与企业的合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合作的意愿显得不足,校企合作的平台搭建不起来,合作程度不高、效果不佳。而国家“产教融合”政策的出台,则有助于消除校企合作上的障碍,推动校企双方在
“产教融合”的框架下搭建深度合作的桥梁和途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的方案》明确提出,在国家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将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同时,国家将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推行实施“3+2”人才培养模式和“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鼓励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点,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这些无疑从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上为高职院校解决了“校企合作”中的诸多难题,如双方的意愿和行动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既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使命,也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有助于实现“产教”协同发展。有了国家政策的引领,加上校企双方的积极主动,校企合作必将实现良性互动,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而高职人才的培养也将开辟崭新的境地。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起点低、基础薄,加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快、要求高,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还不少,特别是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与管理能力等方面,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1.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有待改善
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主要包括教育经费投入和教学设备建设两方面。经费投入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教学设备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保障。当前,我国“百万扩招”计划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大幅增大,办学条件跟不上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特别是在经费投入、教学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实训设施建设等办学资源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首先,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量为46135亿元,其中,投入到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最多,达到2085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73%;而投入到普通高职高专的教育经费为2150亿元,比上年增长6.16%。此外,投入到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经费为2408亿元,比上年增长9.45%。可见,高职高专的经费投入与其他教育的经费投入比相对偏少。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不断扩招的态势,而国家对其投入的经费未能与日俱增,难免造成高职院校面临经费紧张的困境。其次,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条件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已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互联互通的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面依旧落后,如高职院没有建立云课堂监控系统与数字化实习监控平台,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管理效率不高,阻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效率;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融合不足,网络课程的开发、数字资源的应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通等,还有待推进和完善。最后,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场地建设还不健全。由于教育经费的投入有限,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经费去建设先进的实训教学场地,实训实操课程依赖企业厂房来进行练习,学生的实训学习质量亟待加强。
2.高职师资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我国高职师资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看仍然无法满足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首先,高职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还客观存在。教师数量增长相对于在校生增长而言,是不适应不匹配的。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提出,综合类高职院校师生比不低于1∶18,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尚未达到此标准。而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的方案》提出高职扩招100万人,补充和增加高职教师的数量将变得更加紧迫。短期内要大幅度增加高职教师数量,同时还要严格把控招聘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高职教师的整体素质跟不上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步伐。当前,高职院校学科建设力度不断加强,高职人才培养正加速提档升级、教学改革和技术革新在持续深化、与时俱进,这无疑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愈加强烈。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熟练的专业技术技能,也就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其实并非就是简单的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的相加,它指的是从一个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整合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知识并具备高度双向水平的教师。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学科带头教师相对较少,青年教师比例相对较大但教学经验不足,这些情况必将极大地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科梯队建设和教学质量。这反映出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增加教师数量,特别是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更多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
3.高职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效能偏低
在过去的较长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注重数量扩张,忽视教学质量管理,影响了人才培养水平,教学质量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与管理效能偏低。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将不同课程内容贯通融合、高效管理教学工作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授课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升,与各个专业领域教师自身水平、责任心与综合素质紧密相关。[12]但当下无论是从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来看,高职院校的整体水平都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首先,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比较落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来开展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的并不多。很多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不能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系统来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有机联系;不善于创设生产服务模拟场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懂得创造性地把现场实训与线上研训融合起来开展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改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其次,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建设智能化校园,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然而,一些高职院校仍然依赖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来管理教学,如课堂教学依然注重教授书本知识而不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知识面、学生期末成绩考核过于看重期末考试成绩、学校文化主题学习依然采用集中开会的方式等,这就造成了教学质量不高、教学质量考核过于片面、学校事务管理效率低、管理工作不精细等弊端。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中,仍需要加强和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完善和升级教学及考核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保障教学管理科学与高效的运行。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采取的对策
如何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开拓思路,寻找路径,谋求对策。
1.加大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与设施建设
教育经费投入与教学设施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约翰·斯通(D.B.John Stone)提出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认为教育成本必须由政府、企业及个人多个受益主体共同分担。因此,高职教育经费投入除了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分担一部分成本和国家财政扶持以外,企业也应积极投身其中。首先,应适度扩大教育经费投入来源。国家应在增加对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积极发挥企业力量,鼓励大型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高职学校建设,并过减免增值税、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等扶持政策来予以补偿。其次,应合理安排教育经费的区域配置。各级政府应逐步完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科学制定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沿海地区与偏远地区高职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向后者适度倾斜教育经费的分配,扶持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最后,应加大高职院校实训设施建设。国家在安排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时,应充分考虑实训设施建设的需要,设立专项的实训经费,或成立实训建设专项基金。高职院校在编制各部门预算开支时,也应预估出合理的教育经费专门用于实训设备更新升级与采购,切实保障实训活动有充足的专项经费。
2.强化校企“双向途径”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职师资水平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1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则强调,要加强双导师团队建设,推广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双导师制度。那么,如何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的高职教师队伍呢?这就必须借助校企合作的“双向途径”。首先,要深入落实校企合作制度。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行业机构等建立教师企业实践研修基地,开展教师定期到企业、行业机构挂职定岗锻炼,了解产业结构与行业发展趋势,学习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及技能要求与人才标准等,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学校也可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管理精英、能工巧匠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把企业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成果展示给教师,让教师了解和掌握现代产业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从而熟悉生产业务,积累实践经验。其次,要不断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高职院校可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高职学科带头人与企业技术人才共同承担教改课题和科研课题,在解决理论、技术与实践难题的同时,推动研究成果的应用及向教学的转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最后,要建立企业行家参与教师“1+X”资格认定制度建设。企业拥有行业核心技术力量,拥有精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业务技术的行家能手,让他们加入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认定中,严格把控教师实训操作技能认定,有助于保障师资质量,建设高素质师资团队。
3.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和管理的有效融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特别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正在与时俱进。信息技术正在被更多地推广应用,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管理模式,理应成为当前和今后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的着力点。首先,高职教师应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将课程重点、难点以及抽象内容采用视频、动画、3D等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其次,学校及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记录并分析学生的实习实训情况。学校教师和企业实习导师可将学生日常实训记录上传至信息管理平台,教师通过数据分析当前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动态、详细的实训方案,严格把控实习实训质量。最后,学校可运用信息技术强化评价管理力度。高职院校可建立师生评价管理平台,教师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制定专属电子档案,科学管理学生发展,学生在系统内也可对教师以及学校管理提出改进建议,两者互相评价使学校管理更加公开、透明、民主化。总之,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成效,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及其管理全过程的深度融合,改进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校治理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更上一层楼。
来源:悉尼协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