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案例解析:追鲜!生鲜零售爆发背后的冷链升级】
生鲜电商加速零售渠道扁平化,冷链物流业随之从混凝土转向互联网。生鲜市场渠道的构成在发生改变,目前占主要部分的还是以菜市场、早市、夫妻老婆店为主的传统线下渠道,超市、连锁店等新型渠道,仅占到30%。线上生鲜市场体量非常大,且持续增长。
传统生鲜供应链的流转效率相对较高。因为每个环节的从业者都能做到非常高的效率和速度,如果用公司规范化的过程去做,成本是劣势的。同时,当产业链较长,做上游生鲜非标准化采购,如何解决腐败,对各个企业而言并不容易解决。
来源/新经济100人(ID:qiyejiagc)
作者/董金鹏
2018年11月11日,清晨七点钟,北京初现一丝寒冷。九曳供应链创始人兼CEO张冰在朋友圈发了一张海报,最显眼的五个大字是:决战到天明。
这天,他在九曳北京运营中心督战。运营中心位于顺义区李桥镇任李路,往西北五公里处是首都机场。从这里出发,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2.7万公里铁路、477.35万公里公路、748.3万公里航线共同筑成一张巨大的物流网络。
借由这张网络,内蒙古的牛羊肉、新疆的水果、胶东半岛上岸的海鲜、加拿大的龙虾和泰国的榴莲、椰青等生鲜产品,正紧急运往九曳供应链的26个生鲜集散仓储基地,它们分布在22个城市。
两个小时后,运营中心所在的北京顺义仓,前一天的订单包裹已经分拣、打包和装车。此时在仓库外,九曳鲜配团队的配送员已经等候在门口。
上午9点30分,车辆陆续驶离仓库,双十一紧张又刺激的配送由此开始。
张冰告诉新经济100人,一只加拿大龙虾从捕捞到餐桌,只需72个小时。中间经历运输、报关、质检、跨国运输、入关、收货、加工、储存、包装和宅配等繁杂环节,日晒雨淋,霜打雪压,日复一日,从业者必须与时间赛跑。
位于枢纽位置的九曳供应链,见证了中国冷链物流从混凝土到互联网的巨变。
一、生鲜仓储:库存可以放在一起
双十一狂欢十年,迎来一个新时代,也送走了旧世界。2010年7月,刘达星大学毕业,进入物流行业。四个月后,赶上第二个双十一狂欢购物节,一天5000多订单,团队足足忙了一个礼拜。
从那以后的每个双十一,刘达星都没有落下。2015年5月,他加入九曳供应链,从常温物流转入冷链物流,如今是九曳供应链北京运营中心总监。
刘达星的两次职业选择,都恰好遇上风口。电商崛起,中国零售渠道迎来扁平化巨变。许多上游品牌商绕过一二级批发商,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开旗舰店,把工厂和仓库里的商品直接卖给消费者。
2013年,张冰在阿里巴巴工作,团队在线上预售车厘子和海鲜,火爆让人意外。他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往线上走,产品从日用品、3C等逐步拓展到生鲜品类,但冷链物流跟不上。
物流的变化,伴随着商品流动,对应着不同时代下的商业形态。当时,许多传统冷链物流服务于百胜、沃尔玛、华润等大型零售企业的区域市场,行业被切成碎片,没有人想过做全国的生意。
生鲜电商兴起后,呼唤新一代的冷链物流。比如樱桃、荔枝、杨梅、芒果等生鲜产品,需采摘后在产地预冷,之后进入全程温控运输,到仓库后分类储存,然后加工打包,再快速送达消费者。
2014年,张冰从阿里巴巴辞职,创办了九曳供应链。
九曳供应链创始人兼CEO张冰
上游生产企业不断拓展线上渠道,九曳供应链为其提供B2C和B2B全渠道仓配服务。与传统冷链不同,他们试图通过技术,搭建一张覆盖全国的生鲜供应链网络。
「不管在天猫、京东开店,还是微商和社区团购,或者卖给华北的门店,库存可以放在一起。」张冰告诉新经济100人,「九曳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他就不需要操任何心了。」
生鲜冷链由三段构成,分别是干线运输、仓储管理和宅配。九曳供应链主营仓储管理,干线运输和宅配均由社会力量实现。
九曳处于整条供应链的枢纽和集成商的位置,背后靠的是数据和技术。消费者在京东、淘宝等平台看到的订单节点信息,背后是5分钟一次的数据采集。
干线车辆均装有九曳供应链研发的运输管理系统,一旦出现温度异常,会发短信给司机和平台。
在生鲜领域,物流成本占据客单价的30%左右,其中干线、仓储和宅配成本占比依次是10%、40%和50%。平台从上游收取费用,再分配给合作伙伴。
创办四年,九曳基于全国生鲜物流基地整合了1000多条干线,负责末端配送的公司有80多家。
张冰说,60%的订单送往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武汉、杭州、成都、重庆等城市是生鲜消费的新生力量。2018年双十一,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的订单,可实现上午下单,晚上送达,晚上下单,次日送达。在分布密集的县城及以上地区,可实现次日达。
九曳顺义仓日均生产8000-10000订单。而整个九曳供应链,日均订单可达6万单,双十一和年货节等达到峰值,突破10万单。
目前,90%以上的客户是上游生产企业,比如科尔沁牛业、蒙羊牧业、三全食品、思念食品等企业。在各个渠道中,天猫和京东的订单占比仍占绝大多数。
最近两年,生鲜电商、社群电商、新零售等新业态层出不群,上游生产企业逐步开拓新渠道,九曳供应链跟着他们进入下游终端。
但新的渠道起来快,倒下也快。张冰说,九曳供应链与一家办公室无人零售企业合作,几个月后对方倒闭,盯了很长时间才把运费要回来。
二、客户只告诉你在-18℃以下存储
创业之初,九曳供应链从B2C仓配服务切入冷链物流。这意味着,其仓库结构和管理要比传统冷链物流复杂得多。
冷链仓与仓之间的差别,关键在于内部规划的提升和改善。九曳供应链现在的仓库,按温区可划分为冷冻区(-18℃—0℃)、冷藏区(0℃—8℃)、常温区(8℃—25℃),温度通过电脑和系统控制。
九曳供应链刚起步时,市面上只有冷冻仓库,以4.5米的大通库为主,多数围绕批发市场。COO樊清信说,一个大通库里既放香蕉,又放苹果,还放桔子,水果之间会相互催熟。
同样是冰淇淋,奶油含量不同,存储温度也有差别。如果把温度统一调为-18℃,某些冰淇淋的表层会软化。
2015年,九曳北京仓只有100多平方米,位于北京通州区。8月,仓库迅速增加到1000平方米。樊清信记得,受限于冷库结构,2015年的品类以冻品为主。
2016年以后,蓬勃发展的生鲜电商催生了新的机会,市场上出现了高标准的冷库。8米高的冷库出现后,仓内才出现高层货架。
九曳在北京有三处仓库,总面积为40000平方米。在全国,22个城市建有26个仓库,其中22个属于产销双向流动仓库。比如乌鲁木齐仓,供东部沿海的客户把产品卖到新疆,同时协助本地客户把产品销往全国。
目前,九曳供应链服务1000多家客户,均集中于种植和养殖行业头部。产地客户的产品就近入仓,然后由九曳供应链提供全国分拨服务。生鲜产品有显著的季节波动,每年五月到十月,是各种水果的销售旺季;十月以后,海鲜和牛羊肉大量上市。
大客户总监涂莫愁做过两年传统冷链物流,合同物流服务连锁品牌。传统冷链物流仓内,工人可以整箱或者用拖车搬运,不需要大面积的打包区。
相比之下,B2C仓配更依赖信息化和精细化运营。一个C端的生鲜订单,通常有好几种产品,工人在不同货架上找到产品,装进一个包裹,再加冰袋和调料,然后打包。电商订单很容易出现错发和漏发,九曳供应链把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三以下。
▲工人正在打包生鲜包裹
在仓库,工人每操作一个包裹,都要扫单子,看着包装方案操作。张冰说,每个包裹怎么包装,都是个性化的需求。
仓库的包装方案,出自九曳供应链在上海的包装实验室。所有产品入仓前,先做包装测试,包括:用什么材料包装,泡沫箱什么密度,多少克的冰袋。
经过精密计算和测试的包装方案,最终形成文字,提供给全国的仓库执行。考虑到中国东西南北存在巨大地域差异,即便同一时间、同一批产品,在北京仓和广州仓的包装,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这些都是我们一点点测出来的,然后落到系统里面。」张冰说,装进包裹的冰块和干冰,是客户买单,必须在合作前沟通清楚。
有客户为了控制成本,问张冰,250克干冰就好了,为什么要放500克?他回答说:「消费者越来越专业,一看东西软了,品质可能没有特别大影响,但是他不收包裹。」
2018年双十一,顺义仓的工人们从清晨7点开始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12点。在仓库内,产品顺着进货口、仓储区、称重打包区和出货口流动。
经干线运输到仓库的产品,入仓前先经过人工识别和抽检。入仓抽检,最关键的是有效期和批次,接近保质期的产品会被直接拒收。
产品到了仓库,同样是-18℃,放在不同位置,对存储效果的影响很大。比如,面团和肉都需要在-18℃下存储,但面团对温度更加敏感,稍微有变化,表层就会出现结晶。
「客户只告诉你在-18℃以下存储,具体怎么去放,是我们自己摸索。」刘达星说,「如果这个点都抓不住,那在这个行业就没法做。」
在仓库,工作人员每天要巡几次库,最重要的是检查温度。仓内温度全程监控,出现异常,系统会给绑定的手机发送短信。
除了温度,另一个是库存管理。九曳会给客户提供仓内运营数据,什么产品销量最好,库存是多少,提醒对方去改善。
三、做得烂,还不如不做
通常,一个上游客户会在多个平台开店,散落在不同平台的订单,需要一个ERP软件统一管理。ERP对接仓库管理、运输管理和订单管理等系统,打通订单在途、仓内和配送的数据和信息。
2014年,九曳供应链创办时,许多客户因刚开始接触电商,没有ERP系统。涂莫愁记得,他们的订单信息以Excel形式,通过电子邮件传递。
电商平台有了订单,客户整理进Excel表格。每天下午4点前,客服用邮件发给九曳供应链。九曳供应链下载Excel表格,再导入系统,仓库按照系统信息作业。订单完成后,他们再从系统里导出运单和库存数据,做成Excel表格,用邮件发给对方。
一旦每天超过100个订单,人工通过邮件处理,就容易出现错误,时效也难以保证。遇到消费者变更地址或者取消订单,就要跨企业、跨部门交互,效率跟不上。
樊清信说,消费者取消了订单,但是客户没有及时传递到仓库,包裹可能已经发出去了。一个包裹的成本,需要10个-20个包裹的利润来覆盖。
有的客户觉得,刚开始合作就要花四五万元买系统,投入不值得。在东南沿海,许多企业家认为买软件可以节省人工,但在信息化比较薄弱的地区,投入信息化,需要先转变思维。涂莫愁和团队一个一个说服客户上系统。
张冰经常告诉他们,销售团队不是单独去跟客户谈价格,而是为其提供一套解决方案,干线运输怎么做,仓内怎么管理,订单怎么包装,配送如何做,如何对接系统等。跟客户达成一致之后,才能落实到合同上。
初次接触系统,有的传统行业从业者会有些反感。「觉得系统还要导入,还要做审核,感觉很烦。」九曳供应链CTO侯高阳说,「他们会说,我以前做业务不需要这个样子啊。」
早期上游客户的信息化,以记录数据为主,支持基本业务操作。那些年,传统公司把信息化看成辅助部门,类似于网管的角色,企业的信息系统更多是一个个数据孤岛,企业间协同效率低下。电商快速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是互联互通,打通上下游,实现供应链的协同效应。
冷链仓内一角
现在,九曳供应链与所有客户的合作,先做系统对接,一周时间解决。已经有超过20%的用户选择使用九曳的SaaS化ERP系统。
如果客户较小,九曳免费为其提供平台式商家工作台,实现业务全链条信息化管理。
客户免费使用商家工作台,可以看到所有的监控信息、库存数据和每天进出货量。另外,商家也可以通过平台入库、出库、预约、查单以及查看当天运作分析。
在仓内,打包扫描订单,信息瞬间传递到系统,客户可以看到打单、生产、包装、称重等过程。另外,供应链数据还与电商ERP系统打通,把重要的节点数据上传到平台,供消费者查询。
上了系统,用户一旦取消了订单,信息就会实时传递到ERP系统,仓库很快会得到变更信息。
「所有的客户,不对接系统就不合作。你做得烂,还不如不做,对吧?」侯高阳说。
许多上游客户接入电商后,自身也在演化。涂莫愁说,科尔沁牛业用了电商平台,销售包装更亲近终端消费者,设计卡通形象和纸盒;为了保鲜,他们开始提高贴体包装。
四、越吃,越喜欢吃好的
在日本和欧洲,生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有着成熟的流程和标准。
冰淇淋对温度要求极高,操作过程也更规范。出库先测温,装卸过程必须快,控制在20分钟-30分钟以内,发车前也要预冷。张冰说,冰淇淋的冷链运输,每个环节都有人工交接,上一个人签字,下一个人监督,通过了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根据烯牛数据显示,2017年1月,九曳供应链拿到远洋资本2亿元B轮融资。
张冰计划拿一部分钱出来,围绕海南、广西、云南、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地,投资、建设标准化加工厂,让非标农产品标准化,再向线上用户或线下批发市场销售产品。
等待出发的九曳宅配车队
然而,农产品不像冰淇淋,标准化没有那么容易。在国外,樱桃采摘下来以后,先要预冷、清洗,然后做杀菌处理。九曳供应链从智利运过来的樱桃,一个月后,果柄还是新鲜的。加拿大的车厘子,做了5000多单,没有任何投诉。
农产品季节性较强,产地工厂觉得做系统不划算,也没有产地预冷仓。这些客户,通常整车或者整箱装车,运输到仓库再作业。
九曳供应链曾接到阿克苏香梨的业务,不仅要去产地运输,还要分拣,选出公母。因为订单量太大,人工操作出现批量问题。
2018年,九曳供应链不再做产地订单,将目光转向海外。
原先,很多国外生产企业把产品卖给中国的贸易商,由他们在中国销售。现在,这些生产企业试图将产品直接卖给中国的消费者。一家挪威生产三文鱼的企业在中国组建团队,开设京东和天猫旗舰店,供应链外包给九曳。
最近几年,C端用户购买国外海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比如许多消费者购买帝王蟹等海鲜,回家烹饪。
九曳供应链商业中心负责人方贇说:「消费降级不会出现在食品行业,民以食为天,人肯定是越来越喜欢吃好的。」
2018年,九曳成立自营B2B平台全直鲜,开展海外直采,为上游客户分销产品。目前,全直鲜接入本来生活、天天果园、每日优鲜、盒马鲜生、永辉超市等200多家B端商户,SKU大约为600个-700个,其中60%-70%为海外进口。
方贇告诉新经济100人,全直鲜已经为每日优鲜和苏宁小店提供橄榄橙、广西火龙果;为京东采购波士顿龙虾、爱尔兰面包蟹、墨西哥红龙虾等;跟盒马合作,进口澳洲车厘子。如今,生鲜行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更多面向单品的供应链企业涌现,他们将精力投入到农产品上游,对其进行标准化。
九曳供应链投资了一家海外供应链的公司,泛捷供应链。目前,泛捷供应链有13个海外仓、30个分站点、100多个代理点。借助泛捷供应链,九曳供应链逐步走向海外采购。
九曳自营采购泰国榴莲和椰青,并在泰国投资了一家加工厂。现在,每周大约有10柜榴莲和椰青进入到中国,每柜接近30吨。从泰国到上海,不到一周时间,60%进入批发市场,40%进入商超和电商。
五、都是真金白银赔出去的
2014年,涂莫愁刚到九曳供应链时,团队只有8个人。四年后,团队规模达到700多人,其中技术团队100多人,BD团队30多人,还有一半员工分布在仓库。
她说,一起学物流的本科和研究生同学,毕业后三分之一转行了,剩下的多数进入了企业做甲方,只有极少数人到了第三方企业。
第三方冷链物流是个苦活儿。在仓库,工人穿着厚厚的棉袄,每天在极低温度下连续工作8个小时。在常温仓库,一个人一天可以做1000多个包裹,但冷链仓库复杂得多,人均处理包裹仅是常温仓库的十分之一。
2017年年货节,工人们提前回家过年,但订单量却在暴涨。仓库人力跟不上,团队从办公室紧急调集人员去支援,市场、财务、品牌等部门一起上。到最后,技术团队也都跟着去拣货。「活生生把一帮码农变成了工人。」侯高阳回忆说,「扛下来了,大家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现在,仓库主管以上级别是九曳供应链员工,工人为劳务公司外派。80后、90后正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对工作环境和氛围有着更高的要求。此外,中国劳动力总量开始下降,蓝领工人也从过剩转向短缺。
张冰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善工作环境,让一线团队更稳定。侯高阳说,团队内部一直在关注无人驾驶、仓储自动化和机器人,希望新技术能够减少冷链仓储对人力的依赖。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机器人能适应冷库环境。
不过,随着技术人才进入,冷链物流正在迎来变化。涂莫愁说,许多95后大学毕业加入九曳供应链,成为管理培训生。他们从仓库干起,三个月装卸、搬运和包装。她问,干过这么多活儿吗?很多人回答说,没有。
「我们觉得也挺好的,能为这个行业留住一些人才,让他们从事这个行业,等于说也创造了一些价值。」涂莫愁告诉新经济100人。
创业第四年,张冰看问题,也没有那么急了。
「因为操作上的细节,九曳没少交学费,产品运输中出现了问题,该赔的都赔了。出了问题以后,找员工,全部培训。」他感叹说,「那都是真金白银赔出去的啊。」
张冰说,生鲜供应链偏实业,不像互联网,有资本的推动就可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如今,九曳供应链正以每年30%-50%的速度增长,也在见证行业从蛮荒走向成熟。
来源/新经济100人(ID:qiyejiagc)
作者/董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