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试点“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须把握的向度
2020-08-23 11:07:39来源:100唯尔

今后高职院校招生或出现两大变化:一是招生将以专业为主,放开院校的专业投档数量限制;二是更多职业学校将试点“现代学徒制”。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发展处处长林宇在会上透露,职业教育今后将鼓励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现代学徒制的特征是“兼具学生与员工身份,校企双主体培养”。据悉,目前国内已有职业院校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今后,这样的试点还将扩大。“对学校来说,更多聚集优质资源,改善和提高输送人才的适用性;对合作企业来说,变帮助学校培养人为为自己培养人,打消投入职业教育的顾虑。”为了进一步做好该项工作,结合前期试点经验,笔者认为要把握好规则先行、主体共治和机制创新三个向度。

一、基于规则的向度———规则先行

(一)宏观层面:法规奠基,注重系统性

1.现实的诉求。笔者在梳理教育部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验收总结材料和第二批试点单位中期检查材料发现,在提及现代学徒制试点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中,有很多单位都提及法律法规欠缺及其制定的必要性。

2.如何构建法规体系。笔者认为主要从纵横两个维度来入手,即横向要力求实现现代学徒制关键要素的全覆盖和有效衔接,纵向实现各层级法规规章贯通。

其一,关于横向关键要素全覆盖和有效衔接。笔者认为,从立法角度,以主要利益相关者为视角,现代学徒制的关键要素应包括: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地位、政府的引导责任、企业的主体作用、行业的地位与指导作用、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教师、企业师傅和学生学徒的权利保障等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全要素覆盖。

其二,关于纵向实现各层级法规规章贯通。现代学徒制各层级立法要遵守该规则,上下贯通、有效配合、形成体系。

(二)中观层面:方案细化,强调可操作性

增强可操作性最有效的办法是,地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要求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教育部在试点现代学徒制对各地方试点的要求就是要求地方政府能够在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上进行探索,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即行推广。

(三)微观层面:责任落实,强化严肃性

法律规范“硬化”、法律规范要素完备和法律规范体系严整是当务之急。

二、基于主体的向度———主体共治

现代学徒制实施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主要利益相关者协同作战,共同作为,实现“共治”。本文把主要利益相关者限定为政府、行业、高职院校和企业等组织。

(一)政府需要更加重视

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服务者、监督者和保障者。政府主要应在以下方面更加发挥作用:其一,环境营造。其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其三,明晰机构职责,健全管理机制。其四,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二)行业需要更加自觉

行业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积极投身于现代学徒制实践。

加强信息沟通,发挥桥梁作用。

牵头标准框架,发挥引导作用。

促进相关落实,发挥监督作用。

(三)企业需要更加主动

1.培育企业责任文化。

2.建立相关激励规制机制。引导企业的合理预期,方法不外乎有两个:一是正向激励。从企业的经济属性角度,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投资,培养的人才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也需要投资,政府的投资目的就是要激发企业作为主体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二是反向规制。有学者提出,在中国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产权制度,提升产权意识,明晰培养产权,防范现代学徒培养中的机会主义的出现。

3.切实发挥主体作用。企业如何切实发挥主体作用?其一,进一步提高作为主体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让开展现代学徒制成为业界共识和一项自觉的行动。其二,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相关标准、规范、制度和方案的制定,主要包括:研发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制定教育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岗位规范和质量标准等。其三,给予资源支持,主要包括:必要的经费投入,参与专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共建,“双导师”培养和支持,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设施设备支持等。其四,输出管理经验、企业文化进校园、推进校企文化融合共生共长。

(四)学校需要更加自主

1.加强内涵建设。首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找准与企业合作领域,建立科学、系统的专业教学标准以及与之相应的对学徒培养结果的认证体系。其次,加强课程、教材和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源建设,加快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转换成项目化教学资源,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和实践环节立体化教材,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开发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培训包,建设一批包括视频、微课和动画在内的优质教学资源。再次,加大学校专任教师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培养,增强与企业服务和合作能力。最后,加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投入,加快配套的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学徒制教学和实训服务能力。

2.促进管理创新。其一,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二,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和学徒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建设“空中课堂”。其三,抓住职业学校教师动手和实践能力不足的普遍现象,采取双向交流、“走出去”和“引进来”等方式创新师资培养。其四,推动教学管理改革,结合企业和学徒的实际,学分制、弹性学制管理、考核改革等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其五,提升学生权益服务水平,要从维护学生合法正当权益的立场出发,结合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等特点,对传统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其六,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绩效考核体系,学校应对试点过程中的考核项目进行细化,强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重点关注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重点评估和考核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管理、企业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等环节,以考核倒逼管理变革和创新。

3.落实办学自主权。高职院校应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依据其在教育主管部门备案的章程依法享有办学自主权,应从专业自主设置、招生考试方式多样、学历层次丰富、学籍注册灵活这四个方面着手,扩大试点院校自主权。

三、基于运行机制的向度———协同有效

(一)动力机制:源头上利益驱动

1.相关组织的利益诉求。政府的利益诉求:其一,诉求属性是公共服务范畴,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其二,具体诉求是全面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其三,本质诉求是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行业协会的利益诉求:协助行业培养人才,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企业的利益诉求包括储备人才、节省成本以及企业持续发展需求三个层面。职业院校的利益诉求有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科技转化能力,节约办学成本和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度。

2.动力机制如何形成。其一,在思想认识上,社会和利益相关者各方要进一步提高现代学徒制在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从思想根源解决动力不足问题;其二,在实际行动中,要协调利益各方诉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资源重组、管理创新,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促成有效的共建共享合作关系,建立行动共同体;其三,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在明确利益各方权责的基础上,强化责任落实,实现全程、全方位监督。

(二)协调机制:过程中资源整合共享

密切校企协同关系是保障现代学徒制全面实施的基础,如何建立协调机制?其一,做好学徒制“校企共融”的顶层设计,建立对接平台。其二,协调建立好相关制度标准。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双导师和评价等有关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其三,利益相关者资源要充分实现共享成本共担。其四,要建立矛盾纠纷解决处理机制。

(三)评价机制:结果上科学公正

其一,评价主体(“谁来评价”)。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政府评价、行业企业评价、职业院校评价、“双导师”评价、学生学徒家长评价等;坚持以第三方评价为主,保持中立性,自评和互评作为补充。其二,评价标准(“评价什么”)。要在坚持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抓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对政府要重点评价其顶层设计、法规政策保障和财政税收支持;对行业要重点评价其标准制定、信息沟通、协调和监督作用;对企业要重点评价其培训能力和参与积极性的发挥;对职业院校要重点评价其专业建设水平、服务社会能力和内部治理水平。其三,评价方法(“怎么评价”)。坚持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等;坚持评价方式的信息化,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现代信息技术开放相应的评价管理系统;坚持评价方式“岗证”融合,要以“职教20条”颁布为契机,适应“1+X证书”制度改革的要求,构建国家现代学徒制证书框架和培训框架。其四,评价程序。程序是公正的重要保障,评价是一种权力,权力必须受到制约,权力制约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强对其监督,明确其权力的合理边界,因此评价过程要建立完备的监督体系,现代学徒制监督体系应包括政府监督、行业企业监督、职业学校监督、个人监督、社会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等相结合,注重全程监督、全方位监督。

(节选自《江苏高教》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