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教一体化长三角示范区率先开局这事意义有多大
2020-09-04 18:57:13来源:100唯尔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吹响行动号角、朝着目标加速前进的历史关口,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精尖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优质的教育。拥有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四分之一“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全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在推进教育一体化,构筑人才“朋友圈”方面可谓得天独厚。

作为全国首次跨省域职业教育一体化创新,长三角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示范区出台的《方案》,以三地中等职业教育一体化为创新突破口,核心内容就是统一招录培养。从今年开始,示范区内7所中职学校统一开展跨区域招生宣传、统一录取手续。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布局中,产业转型创新是重要一环。而产业转型创新中,更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的转型创新相适应。

08月06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正式发布,这标志着国内跨行政区域教育的信息共通、资源共建、人才共育,在示范区率先取得突破。自今年起,示范区内职业学校在招生入学、学籍管理、教学实施上实现“三统一”,为示范区内学生跨域求学打破行政壁垒。具体来说,就是三地中职各拿出部分专业和招生数量,按照学校标准来招录非本地学生。据悉,今年,青浦、吴江、嘉善三地总共拿出了440个跨域招生的名额。而在录取之后,示范区内所有中职学校的教学标准和学籍管理,也实现了统一。

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三地合力推动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在打造跨行政区域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的同时,也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出了新步伐。跨区域招生机制最大限度让优质教育资源“活起来”,以教育资源的融通共享,建立起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教育生态圈”。

“已经完成报到手续,就等着9月开学了。”今年毕业于江苏省苏州吴江区笠泽中学的顾晴雨,通过了浙江省嘉善信息技术工程学校的考试,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统一招生、学分互认、跨校选课、毕业互通……8月份,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省一市教育部门,发布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由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三地合力推动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在打造跨行政区域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的同时,也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陈建忠表示,示范区内学分互认,中职学生可跨校选课,在不同院校的学习成果可互通互认。学生的学籍随学生进入就读的学校,并由该校对学籍进行跟踪管理。在读期间学籍管理依据当地的学籍政策进行执行。

“籍随人走,学分互认,毕业互通”,这样的突破创新,也让示范区内学生的高职异地升学通道更为广阔。根据此次《方案》,两省一市指定相关高职院校与示范区中职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办学。举个例子,一名嘉善户籍学生,在青浦的某中职读书,而这所中职又与上海的某高等职校有“中高贯通”的专业设置,那么这名嘉善学生,就有望突破户籍的限制,在上海的高职就读。

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组组长曹雪娟举例说,部分学生有上海学籍,但没有上海户口,他就可以通过“3+2”的中高贯通去读上海的高职,这是非常大的一个突破。

进入招生季,示范区内共有7所中职学校率先尝鲜,顾晴雨属于首批“吃螃蟹”的学生。

“《方案》在全国率先推动实现跨省域中职统一招生,率先推动实现跨省域中高职贯通,是全国跨省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首次尝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陈建忠说。

“希望招生同城换来技术和人才同城”

今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的三地初中毕业生有了更多选择。示范区内共有7所中职学校统一开展跨区域招生宣传和录取手续,其中青浦3所、吴江2所、嘉善2所。

前不久,长三角一体化项目五年制招生现场在吴江中等专业学校内进行。从报名情况来看,三地学生跨区域就读的热情很高。

吴江有近3000名学生填报了嘉善提供的8个专业,嘉善有20多名学生确定到青浦的中职学校就读,500多名学生填报了吴江的中职学校。据介绍,总体招生计划预计在8月底前完成,本次三地共推出了440个招生名额,专业各有侧重,凸显本地特色。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布局中,产业转型创新是重要一环。而产业转型创新中,更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的转型创新相适应,其中长三角职业教育的优化布局和资源整合,显得尤为紧迫。据悉,开展跨区域招生的专业都是各地各校精挑细选的特色优势专业,像青浦的物流、吴江的工业机器人及应用、嘉善的机电技术专业等。

嘉善县中等专业学校和嘉善信息技术工程学校是被选中的两所职校。为了以最好的面貌迎接首批跨区域学子,两所学校从年前就铆足了劲,纷纷加紧建设实训室、引进技能大师等。嘉善信息技术工程学校获得了县里2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目前正在赶建会计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对跨区域招生录取,该校党委书记、校长杨剑峰信心满满地说:“新方式受关注,是压力更是动力,希望招生同城换来技术和人才同城。”

融通共享,让优质教育资源“活起来”

三地教育部门频频互访交流,完成了一份引人深思的调研报告:青浦、吴江、嘉善三地产业特色明显,技术工人需求量大,但示范区内中职院校缺乏互动,部分专业缺失、部分专业重叠,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比如,吴江电梯企业很多,但好的机电工人并不好找,而嘉善的中职院校机电专业实力一直很强。

“职业教育是最容易率先打破行政壁垒,率先走向一体化的切入口。”吴江区教育局副局长翁春强分析道。《方案》出台,也引导着中职学校不断调整发展方向。

“嘉善县只有两所中职学校,之前开设专业,考虑更多的是全面。”杨剑峰说,现在有了跨区域招生机制,各地中职可以加强沟通、集中力量、各展所长,避免重复浪费。

嘉善信息技术工程学校计划把特色的旅游服务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会计、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专业列为着力打造的优势特色专业。同时,将示范区内其他职校优势的或市场需求不高的物流服务与管理、现代农艺技术、家政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予以弱化调整,从而实现建设资源的精准投放与错位发展。

记者了解到,一年来,嘉兴市源源不断地送来补给,设立专项资金、协调嘉职院设立嘉善国际学院、支持筹建嘉善技师学院……堪称“最强后援团”。

“结合地方特色,我们开设电梯工程技术、烹调工艺与营养、模具制造技术等专业,目前已有2名嘉善学生被吴江中专录取,完成报到手续。青浦和嘉善本月初来吴江招生,共招录17人。”作为本次异地招生的学校之一,吴江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吴旭说。

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徐建华认为,三地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可以最大限度让优质教育资源“活起来”,以教育资源的融通共享,建立起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教育生态圈”。

共建“教育生态圈”任重道远

陈建忠说,到2022年6月将在示范区内建立包括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统一平台、职业教育教师信息服务统一平台、职业院校学生升学就业统一平台在内的“三大平台”。

“教育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培养是关键。”吴江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沈常青说。在吴江区教师发展中心,长三角教师发展学院扩建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预计今年底竣工。建成后,学院将整合三地师资的现实需求及资源,对示范区的教师进行培养。

上海教育人士建议,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及职业教育设施的投入等,要列入产业生态链中、产业地图的编制中,包括正在推行的科创综合体、科创大走廊中,也有必要把相应的职业教育规划列入其中。同时,适当引入职业教育投资并购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大型职教集团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灵敏配置职教优质资源,及时调整职业教育创新课程和教育培训模块,不断培养合适的、急需的、专业的、能终身继续教育的中高级职教人才,使长三角的职教资源能融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大舞台、大平台、大系统中。

《方案》提出,未来三到五年,一体化示范区内还将建立示范区产教融合统一平台,加强职业教育高端资源建设。

有教育专家指出,“一体化”不是“一样化”或是不切实际的“消除差异”,而是通过朝同一个方向引导教师的专业成长,来促进区域优质资源的流通、均衡教育的发展。示范区职教一体化建设方案的发布只是走出一体化发展的第一步,接下来就如何办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三地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合力探索与突破。

根据《方案》要求,到 2022年6月份,示范区要构建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教师信息服务、职业院校学生升学就业三大统一平台。未来,还将建立示范区内产教融合统一平台,突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打破两区一县资源壁垒。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在示范区开展合作办学,打造长三角职业教育高地,在示范区引进或新建 1—2 所高等职业院校。

成果颇丰瓶颈待破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协同扩大优质教育供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

“教育一体化可以促进长三角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升长三角教育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而为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一体化提供基础性支撑,有助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江南大学教育系副教授田贤鹏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以来,教育领域的一体化不断加速,成果颇丰。

2019年5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共建一流学科联合体,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创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共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共同推动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

2019年12月,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签署了《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近期工作要点(2019-2020年)》。在高等教育领域,将探索组建长三角高校协同创新及其他特色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在基础教育领域,构建联合教研、校外实践、研学旅行等资源共享机制;在职业教育领域,促进课程体系、实践实习、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开放协作;在管理干部和师资队伍方面,持续推进校长、教师联动培训平台。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近日还发布了全国首个跨区域的职教一体化方案。按照“信息共通、资源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原则,构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制定职业教育系列政策和标准,推动示范区内职业学校招生入学、学籍管理、教学实施、就业升学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运行。

虽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长三角教育一体化也面临着一些瓶颈。

“目前,长三角区域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教育需求与供给存在巨大差异。三省一市不同行政区划、不同区域间的碎片化治理,会导致一系列制度性壁垒。同时,长三角教育一体化还缺乏教育专项经费的支持。”田贤鹏说。

对此,田贤鹏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统筹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基于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机制和体系,提高政策供给的精细化程度,分层分类推进。其次,设立长三角教育一体化专项发展基金,提供教育一体化的经费支持。第三,借助人工智能、云服务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大数据集成共享平台建设。第四,破除阻碍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性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共建。”田贤鹏称。

“产学研”协同壮大科创圈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并不容易。长三角地区产业基础较好,但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优势产业重合度较高,产业结构优化需求迫切。

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在长三角呈井喷式发展,打通了从“科研”到“技术”再到“产业”的通道,也为高精尖人才聚集、实现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高校提供科技成果源头供给和人才保障,促进了长三角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同时,高校依托新型研发机构促进优势学科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今年1月,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15所“双一流”高校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发起的长三角区域(余杭)校地合作联盟,通过与长三角高校开展高校人才引进、共建校企联合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等形式,试点建设长三角高水平校地合作示范区,共同推动长三角校地合作一体化发展。

近日,长三角绿色智能建造产教协同创新联盟在上海成立。该联盟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契机,聚焦绿色智能建造领域,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要形式,将开展标准研制、科研攻关、技能认证、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和国际交流等工作。

“新型研发机构是国家与长三角地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也是高校激活校内科研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更好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志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通过新型研发机构激活校内科研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培育壮大长三角科创圈。”

刘志峰进一步指出,高校可以考虑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灵活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与行业企业尤其是校友企业、校友组织建立紧密合作,发挥高校和校友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和溢出效应,加快构建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等环节的全过程“产学研用”创新生态体系,促进长三角地区形成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高端高智”产业结构。

来源:腾讯大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