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高职课程改革:信息化时代,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0-09-06 16:34:45来源:100唯尔

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信息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以企业为例,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中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智能制造、个性化订单生产日益成为其发展新趋势,因此,加强信息化课程建设,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及评价都要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是实施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经多年快速发展,已经成功探索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但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契合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适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更高要求,成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亟须面对的新问题。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教学质量问题,如课程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教法设计落后、教师教学能力偏弱等,成为高质量课堂建设的重要短板。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课堂教学创新,补齐质量短板,以学为中心,做好“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建立课堂教学质保体系,才能打造高质量高职课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信息化时代,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

1.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变革

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融合创新是信息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互联网+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此次疫情展示了互联网业态的成熟度,很好地支撑了人人隔离状态下的社会基本运转,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疫情之后业态的互联网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面对信息时代产业、行业、企业变革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从而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信息时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构不仅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的变革,还需要职业教育在虚实融合的空间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新型教学模式既不能固守传统面授,也无法完全建立在虚拟空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虚实深度融合的混合教育将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

信息时代职业教育还要借助互联网创新要素实施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培育持续的动力机制和常态化的支持机制,促进学校和培训机构、企业、社区、政府、研究机构等多方参与,在教育理念、基础设施、人员发展、体制机制、合作伙伴协同、研究与评估等方面统筹施力,构建发展共同体,还要与当地社会、经济、产业及人力发展相融合,形成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新生态。

2.创新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目标是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借助各类信息技术和创新要素驱动,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空间、工作场所和虚拟场景及其相互融合的环境,支持“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信息素养”三位一体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构建网络化职业教育和培训管理服务平台,支持终身化职业发展,以及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等管理需求,提升学校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社会服务能力,适应学生职业发展、人生出彩的需求。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包括信息化产教融合办学、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教学与培训等方面。

3.提升职业教育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认知与学习方式,职业院校学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信息化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时代和未来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将通过技术赋能学习者,以学习者的核心素养为基准,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信息化职业能力和信息化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习者成为数字公民、知识建构者、创新设计者、计算思维者、创意沟通者、全球合作者。学习者在泛在学习、自适应学习、深度学习、真实学习、智慧学习等学习理论指引下,成为学习的主人。

4.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防疫期间,绝大部分职业教育教师深化了全面“触网”的体验。展望未来,技术赋能教师,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将发生革命性变革。教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创新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走出教学舒适区,提升数字化学习能力;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中,有效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抓住个人成长机遇,提升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教学、数据分析和评价等信息化职业能力,利用智能信息技术加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并具有信息批判、信息安全防范意识等。

5.加强职业教育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共享与应用

数字资源建设在充分体现网络教学特点的同时,应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量技能养成的特点,彰显职业教育领域的典型特征。虚拟仿真技术能有效解决职业教育教学缺乏技能实践环境的现实困境,这类资源是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的特色与重心。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具有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满足岗位能力训练要求、成本投入大、开发周期长等难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破解职业教育特色资源难题的必经途径。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表宣言,呼吁共同开发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ERs),包括完整的课程、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微教学视频、电子试题、教学素材、工具软件等。顺应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趋势,倡导职业教育资源,尤其是模块化、素材级教学资源的开放共建共享,将有利于教师基于自身教学需要进行重组,吸引众智,形成开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生态,从资源共建共享共治的机制上根本解决资源供需的结构化矛盾。

6.完善学校信息化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是学校得以构成和顺利运行的基础。而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职业院校将产生深刻变革。为了保障这一变革顺利有序进行,完善或重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体制机制无疑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职业院校信息化机制体制的核心内容包括信息化组织机构、政策规范和运行机制。

信息化组织机构一般由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主管校领导、独立的信息化机构、监管与评价小组及聘请的专家小组构成。

政策规范以文件的形式阐明学校信息化的理念、愿景和管理依据,包括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化管理与激励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准则、应用服务建设准则、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用户信息化岗位规范、信息化管理规章等。

运行机制是学校基于信息化机构设置和政策规范而形成的内在信息化工作方式和流程,包括信息化规划与建设、运维管理、安全保障、人员培训、经费保障、研究与发展机制等。

7.建设功能完善的数字校园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标志,既可丰富和拓展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也能保障信息时代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数字校园是网上虚拟校园与现实物理校园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信息化环境,可支持职业院校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通过信息化支撑、引领驱动职业院校现代化进程。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要以发展师生信息技术素养与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以支撑职业院校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为核心内容,通过价值重建、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构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构建形成促进师生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的现代化校园环境。

应当看到,职业院校在过去十年的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数字校园建设基础较好的院校在此次疫情中对在线教育的应对相对自如。同时,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互联网生态日趋成熟,也有助于职业院校打破无形的“围墙”,借助外力实现了对院校在线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支撑。

然而,需要清醒地看到,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在春季学期的在线教育只是应急性的被动举措。“危机中孕育新机”,需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也将随之转变,信息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思考主动变革的路径和方略,并付诸实施。

作者:韩锡斌、周潜,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成员

本文来源:节选自《中国教育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会立即删除,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