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培养新一轮工业革命所需人才
2020-09-08 18:40:22来源:100唯尔

【编者按】近年来,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板块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传统职业院校还是新兴职业教育平台,涉足校企合作项目的情况都越来越普遍。

与此同时,部分校企合作项目也暴露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收了学费还要再收高额“培训费”,校企合作变身培训班上课,说好的包就业毕业就“翻脸”,三小时能教会的非要教三个月……

根据教育部官网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4月,共有2.4万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了高校兼职教师,1万多名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1万多家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

这其中,新兴产业成为职业教育关注的重点,对于人才的需求度和人才缺口也是最大的。

2017年起,教育部同样审批设置了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医学工程、智能建造、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工科专业,在备案专业中,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点250个,同比增加了近7倍,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点60个,同比增加了近2倍。

对于职业教育从“低端”岗位需求向高阶岗位发展,从事校企合作的王老师深有体会。据他观察,近两年来类似客服、电话销售员、采摘园等实习就业的岗位学生越来越不爱去。例如说江浙一带每年双十一前后都需要大量客服人员,前往实习的学生不仅能得到免费培训,当地还有各种补贴政策,但感兴趣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少。

不过,王老师同样表达了对校企合作另一方面的隐忧。对企业来说,具有一定技能性的工作学生很难直接上手,需要相应培训。但培训结束后如果学生不进入企业工作,对企业来说同样是很大的损失。

这就导致很多企业通过高额收费来对培训的学生进行限制。不过,鉴于学生实际就业时情况千差万别,这同样成为很多纠纷的来源。

另一方面,对很多新兴产业来说,由于变化较快,现有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企业也没有时间和成本来对学生进行培训,需要第三方的专业机构对这块服务进行补充。

北京知果科技副总裁李志刚从事知识产权服务多年。在他看来,这个行业虽然薪资较高,却一直存在人才缺口,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目前行业里没有出现专业的第三方培训机构。

相比国外,知识产权服务目前在国内还属于初级发展阶段,但近几年内,整个行业的增长处于迅速增长阶段。在这个行业自费学习一些课程是比较普遍的,但是目前还没有出现整个行业都认可的职业教育机构。

在之前,行业里主要还是靠传帮带的传统来培养人才,这一方法目前很难补上人才缺口。在李志刚看来,未来职业教育垂直领域的机构将成为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需求。

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才的培养需要跟上科技发展的速度。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需要。对此,民建中央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提案建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职业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职业院校交流合作等。

(图片取自网络)

提案全文:民建中央:关于面向新一轮工业革命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促进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迅猛发展,极大的推动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适应全球竞争国际化、高素质的技术与技能人才,尚难以满足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需要。为此,建议:

1.完善职业教育的配套制度建设,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构建有利于技术技能积累的社会保障、职业晋升和收入分配制度,支持技术技能人才凭技能提升福利待遇。建立职业院校第三方质量认证和评估制度,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兴办职业教育。

2.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环境。畅通职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制”建设。完善差异化的职业教育招生方案,提高“专升本”录取比例,创新“职业能力测试+推荐注册入学”等招生方案。构建完善的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体系,提升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的权威性。

3.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现职教与工业革命融合发展。一是完善职教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最大程度的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匹配。二是鼓励以“共建、共管、共有、共用”的方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方式,支持职业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三是鼓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任职、定期交流”,推广校企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技能提升的作用,以赛促学。

4.开展全方位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职业院校合作与交流,打造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全球视野、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品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标准。积极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提升中国在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制定上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