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业教育课程质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最深的痛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质量的关键在课堂。许多高职院校在成为高职院校前都是成人高校或中专学校,在成为高职院校后,办学理念依然延续着过去办学的模式,能力的培养往往停留在口头的表述和书面文字中,而具体行为却没有明显的变化。由此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专业对应的岗位能力的需求,只是单纯地记忆一些缺少实用价值的理论,积累一些专业知识却无法适应岗位的操作。面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应用型本科转型需求,如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同步设计职业教育课程,如何适应学生需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值得深入思考和付诸实践的课题。
中国职教学会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中心,聚焦微观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在中国地域经济最活跃的珠三角,与来自全国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近千名一线教师,共同聆听了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开发方法与理论创新成果,分享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实践经验与发展思路。
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课程的质量。姜大源老师认为,教育作为人力资源的供给侧,需要供给两个最重要的“产品”,一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毕业生,这是职业教育功能所在;二是为学生提供合格的课程,没有合格的课程,必然没有合格的毕业生。因此,要认识到“课程为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而课程开发,则是学校和教师的“基本功”,是立身之本。
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让知识应用的结构观更突出
课程开发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结构的设计”。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是课程的整体结构,
第二是课程的单元结构,
第三是课程的教学结构。
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核心把握是:一是确定典型工作任务,选择课程的整体内容;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组成课程体系。二是梳理具体工作过程的步骤,进行教学化处理,按照平行、递进和包容的原则设计课程单元。三是根据完整的行动和思维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强调通过比较学习的方式,实现迁移、内化,进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由于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掌握知识,而是能力、知识和素质的综合性要求,而这些教学目标都需要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中得到落实和解决,这也成为课程开发的难点。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赵伟丽老师以“找到点”“分好组”“穿成线”来完美解决:首先,通过收集工作任务,找到工作过程知识;然后,依据每个任务的共同特征进行聚类分组,确定每组的名称;进而依据完成具体工作过程的思维和行动的过程,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步骤,排列工作任务,形成较为完整的学习任务雏形。而这条“线”就是工作过程。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原则是能够体现完整的工作过程,难度逐级递进,内容各有侧重。这一过程,需要教师从初级难度要求到复杂难度要求逐级排列学习任务,遵循工作过程的步骤排列,不断重复进行上述程序,直到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涵盖在该学习任务系统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具有完整性,即实现课程的“结构化”。
来自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蒋媛媛老师分享了他们的改革思路:在电子商务专业,他们选择“网络营销”课程为突破口。之所以选择这门课程,蒋媛媛介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地处偏远的边疆地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越是山重水复,越需要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它。”电子商务专业曾经一度是全校就业率垫底的专业。自2010年开始探索课程改革,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不但找到了清晰的方向和思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他们根据不同电子商务模式(C2C电子商务、B2C电子商务、O2O电子商务)所需要的网络营销技能,设置了三个基于网络营销岗位需求的项目载体,承载相应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中的每个步骤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形成循序渐进的递进关系。
几年来,在课程改革推动下,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成果凸显:从2015年开始,连续两届承办云南省电子商务技能比赛,学校也取得了双连冠的好成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生选择了创业或者自己经营网店、微店。
艾色·赛梭,一个佤族小伙子,11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自云南临沧落后贫穷、不通水电的佤族村寨。家中有3个兄弟姐妹和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的父母,以及一座一贫如洗的草房。他背负着家中的巨大责任出来读书。但因为从小在山区里长大,教育资源匮乏,不会说普通话,学习基础也不好,学起来非常吃力。一度非常自卑,他害怕融入新的环境,但又有很强烈的使命感,觉得要为家庭为村寨带来点改变。这种矛盾的心态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接触到电子商务的相关课程,他觉得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在选择网络营销课程工作项目时,他找到老师说,临沧有很多古树茶林,因为交通不便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互联网可以消除这些距离,把临沧的茶叶带出去。这样,他在课上尝试着依托项目载体,通过反复学习的工作过程:网络市场调研——网络产品开发——网络营销策划——移动互联网营销——网络售后服务,营销自己家乡的茶叶。不断地尝试,慢慢地更加坚定了创业的想法。后又以大学生创业项目向当地政府贷款,成立网络公司。这些互联网店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村落,也让这个小村落的古树茶叶融入了更多人的生活。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学习,他终于将想要改变村寨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现在村里很多人都为他的店铺种植着茶叶。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核心:让技能、知识、态度集成更迫切
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一个重要强调是涵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维度的学习,把技能、知识、态度集成于工作过程之中。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强调基于工作过程这一结构来开发课程,不是对工作过程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实际的工作过程,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处理,使教学过程成为知识应用的过程。对此,黑龙江农业工程学院通过课程开发系统化、教学情境一体化、课程实施行动化、课程评价多元化和人才培养职业化的课改,将基本素质学习领域与岗位素质要求相结合,专业学习领域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学习情境与实际生产工作过程相结合,培养出了大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人才。学院山颖老师介绍,在2016年首届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创新作品大赛中,黑龙江农业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的20件作品获奖,其中8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和5项三等奖。创新带动创业,学院4位毕业生成立了哈尔滨江澜科技有限公司,主打生产服务型机器人,学院学生参加机器人技能大赛成绩优异,共获得6项国家级奖、11项省赛一等奖。2011届毕业生林岩,于2014年成为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3 届毕业生路晨于 2015 年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11届毕业生刘海明于2014年获哈尔滨市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这些成绩可以看出,突出系统化集成的课程改革,在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与进步,引领学生成功成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发展。
马鞍山工业学校的陈娟老师分享了他们立足周边地区庞大的经济总量与持续快速的发展,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经验。数控专业是安徽省示范专业,特色鲜明,以团队领衔人作为学科带头人在全省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这些条件都为课程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他们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内容、情境、方法一体化设计,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教学步骤,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学、做合一,并与三年培养中的实训项目相融合,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现了课程开发的多维整合和共振性效应。形成“课程项目化、教学一体化、安排灵活化、学习小组化、考试全程化、实践职业化”模式和相应的教学体系。教学团队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典型零件的生产过程为主线,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工作任务驱动的“工作页”形式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工作页”教学模式内容包括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式的改革、管理模式的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激励评价机制的建立五个方面,形成教、学、做合一的双元制本土化教材和课程体系。通过实践,做到了教学有配套设备,学生有配套教材,教师有配套方法,评价有配套标准。培养学生“零距离”上岗的能力,使毕业生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三、强化信息化平台支撑:让教学空间更广阔
利用信息化教学,不再强调规定的学习时间和地点。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教学理念的变化,更是开放式授课方式的多样化、定制化和快速化。
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更加强调“做”“练”“训”,强调以任务为载体的亲身“体验”。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保证充分的行动能力教学,保证学生所获取的能力扎实有效?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张莹老师分享了铁道类专业的教学案例:信息化教学将行动导向课堂的有限时间和空间无限拓展了。线上线下混搭,随时、随地专属的学习,大大拓展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时空——教与学的信息不只在课堂,时间也不仅限于课堂。张莹老师强调:信息化教学与行动导向教学的科学对接可以有效延伸课堂,将会极大地保证行动导向教学达成最佳成效。原本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信息完全可在信息化平台上让学生了解和消化;原本在投影上播放的动画或视频延展到每个人的手机等移动终端;原本只有一个屏幕来播放受电弓的动画信息,可拓宽到课堂的屏幕播放动画,与学生的手机播放视频互补互充;教师与学生通过互动平台或窗口限时交流,折叠了学习空间。
推延开来,信息化教学并非仅只提供信息平台,它更为学生开辟了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自主发挥的平台。张莹老师的教学体会是:在这个平台上,每个学生都可以是指导者、创造者。通过这个平台,师生建立了互动交流的中心,教师的答疑,同学间互相指导、交流研讨,上传学生的作品、成果等,将成为衍生的新课程资源,使课程不断再生、更新。学生更成为这种“活”课程的核心制作者。
无论信息化教学多么有效、有特色,但师生能够面对面交流的实体课堂不可或缺。特别是职业教育,手把手地指导,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操作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因此,实体课堂必须为“主”,信息化教学只能为“辅”,二者相辅相成,才成达成最佳教学成效。
张莹老师提出:实施信息化行动导向教学,教师需把握三个关键阶段:
一是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设计好任务,并准备好与任务相关的PPT、视频等教学资料,让学生在课前对任务有充分的心理认识和准备。
二是课中实施阶段,教师需解决学生课堂的疑难问题,并推进任务的实施过程,指导学生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会分析思考,能解决实施,会记录总结。
三是课后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任务的关键要点、注意事项,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全面记录,在互动平台上让学生充分研讨交流,使每个同学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并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四、实施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让职业教育不再有围墙
未来技能型的人才是复合型的,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必定是跨界的。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特种设备学院,以其特有的地域优势,开展了基于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杭州实践。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必然要求在教学组织上首先跨界合作。而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的重要实施举措,它的实践性对专业也有很强的选择。潘建峰介绍,并不是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都适合于学徒制模式,只有那些需要通过“人与人”的“技术技能传承与工匠精神传递”的行业的岗位,现代学徒制才有可能顺利地开展下去。他们与全国唯一一家C919机体一级供应商杭州西子航空邮限公司合作,共建三方联合培养教研室,共建师傅团队;共同构建基于岗位实际需求的学徒培养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基于航空数控加工和航空数控钣金岗位的课程教学内容;共同组织教学实施,共育高端制造业“金蓝领”。并通过三年学费返还、无息住房贷款和提前转正的优厚政策,吸引优秀学徒在企业留用,为西子航空提供高水平的技能人才。目前,西子航空330名员工,其中,27名来自杭职院,另有33名实习的准员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徒已经成为西子航空技术工人的重要来源地。
之所以有这样密切的合作,特种设备学院院长潘建峰介绍,一方面,得益于校企深度融合的课程开发,另一方面,得益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组织模式。根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几个试点专业的实践,得出了学徒和普通全日制学生“基础统一化、课程模块化、接口标准化”的基本关系。
第一,现代学徒制人才的基础技能培养与原有课程体系要统一,夯实基础技能,以利于学徒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现代学徒的培养教学场所和师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组织必须结构化,也决定了课程的模块化;
第三,理论课程按系统单元进行模块化构造,实践课程按技能要求进行模块化组合,而这种模块化组合要能和原课程体系实现相互嵌套,在学分、学时等课程要素上实现标准化,以利于精准对接。
五、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让教师职能更多元
强调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将当代教学理论和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是关键。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方法转变,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赵伟丽认为,首先,教师要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构建自己的教育信仰系统;其次,要在教育理念指导下掌握职教课程开发方法,对课程进行系统性思考和设计。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阶段,教师具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挥得如何,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彻底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这种颠覆性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既要掌握职业教育的教学论,还要具备系统的学科知识、相关其他领域知识,同时还要深入企业体验经营管理实践,增强专业实践能力。赵伟丽老师精准总结: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是策划者,是设计师;在教学的实施阶段,教师是咨询师,是督导师;在教学的评价阶段,教师是鉴赏师,是评估师。
教学准备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完整工作过程,进行学习情境(学习单元)的设计。首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性格特点等。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现有基础和状态,对学习目标、学习环境、训练手段、评价方式等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并做出决策。教师设计学习情境,关键是设计学习活动的载体。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通过什么途径获得?在哪个阶段获得?用什么方式监控?怎样考核与评价?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认真考虑并予以解决。
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既是咨询师,又是督导师。在行动导向的教学下,教师的作用是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要用各种方法加以引导和控制,比如适当的鼓励,参与问题讨论,观察记录学习状态等,此时教师扮演咨询师的角色。在小组学习中,如果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或学生没有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学习(工作),以及学习(工作)进度过于缓慢等问题时,教师加以敦促,起到“督”的作用。当学生的学习在方向上出现较大偏差,教师加以提示或引导,起到“导”的作用。
对教师而言,通过评价可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评价也是约束学生使其能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的有效手段。对学生而言,评价是对学习过程、方法、表现的自我反思。教师决定评价的内容、方式,设计评价程序,主持评价活动,是评价过程的主导者。教师既是评估师,又是导师。教师既要评价学生产品(作品)本身,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学生在介绍产品(作品)、回答提问、讨论辩论时所表达的思想、观点、结论以及所运用的方法,需要老师的肯定与欣赏,出现错误、偏差与理解认识的局限性,需要教师的纠正、指引和提升。
六、结语
职场的人才需求变革,倒逼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升级,“职业教育改革,关键在课程,决胜在课堂。”来自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一线的改革也一直在努力,在创新。姜大源老师指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所彰显的创新性突破,使得工作过程这一应用知识的结构,逐渐成为一个普适性的概念,进入了整个教育和教育学的领域。随之而来的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也必将在教学目标定向、设计建构、操作序化、检查对比的反复中,递进、发展,完善至臻。
(文章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