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10位职教专家谈中职招生:坚持职普比大体相当,巩固中职基础地位
2020-10-16 10:04:35来源:100唯尔

近年来,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滑坡现象,社会上出现了“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取消或减少中等职业教育”的声音。这涉及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问题。《中国教育报》采访了10位职教领域专家。

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双重需要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始终是国家教育政策予以重点关注的大问题。坚持职普比大体相当,与之相关的国家语境是一以贯之的。”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说。

在姜大源看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保持中职基础地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脱贫攻坚的需要,是国家社会稳定的需要。然而,从社会氛围看,“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技能;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中职是实体经济急需的一线青年劳动者不可替代的培养基地,新时代创新型技术工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技能型或高技能型人才存在的缺口也需要通过中职来弥合。国家大力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在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加强职业教育,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逐步向“职教几人、就业多个、致富百家”方向发展。显然,职业教育已成为实施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长效和长远之策。

姜大源说到几个必须关注的事实:一是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8年中国农民工总量为2.88亿。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5.3%,初中文化程度占56%。二是退伍军人职业教育问题。我国现有退伍军人5700多万,并以每年几十万的数目增加,他们大都缺少必备的社会劳动本领和职业技能,就业潜在压力很大。三是残疾人职业教育问题。国家扶残助残最重要政策之一是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和震表示,政府和社会必须帮助职业学校摆脱歧视性标签。职业学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统领教育教学全环节、全环境和全要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工匠精神、道德品质。辽宁教育学院研究员、辽宁省职教学会常务副会长高鸿表示,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新时代科技高速进步和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育,鼓励中等职业教育采取多样化发展模式,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原校长邬宪伟说,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类型,它不仅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满足一类人才成长成功的需要。今后,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改革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考试方式,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等。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职学生升学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绝不可以忽视学生的升学需求。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批学生在哪里准备升学?是在普通高中升学,还是在职业学校升学?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石伟平认为,在普通高中没有做好系统变革教育模式的前提下,这批学生在普通高中不见得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即便升学成功,有很大可能仍旧升入高职院校学习,那为何不更早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师、商务外语等人才宜早培养、宜长期培养、宜贯通培养,以中职为起点贯通培养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石伟平说。

石伟平表示,上海市“3+2”中高职贯通模式与“3+4”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所获得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种升学模式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如果这样,还会有‘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底线坚守的问题吗?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石伟平说。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校长高志刚认为,中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就业,必须追求优质就业,必须伴随学历提升,工学真交替、大交替;升学,必须追求优质升学,始终指向促进就业,有一个好的预期在前方等待,鼓励自我突破。“一句话概括,好的中职就是让学生就业无忧文凭不愁的双满足、真发展。”

高志刚说,中职教育不是被动地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更不是一味地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升学愿望,在当下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应该带有更大的组织性和引导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生涯发展观,引导企业形成良好的人才观,甚至帮助合作企业转型为教育型企业。引进优质社会资源,在职业学校汇聚成资源高地,一起创造一条条就业和升学交融的适合之路,供学生选择、助学生发展。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沈有禄认为,要合理引导人民群众利益诉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普通高中的通识及学术类课程。国际上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一般从初中后就开始分流,一些学生在科学知识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但在动手能力上却很有天赋,且错过15岁至18岁这个阶段,再学习技术技能效果会差很多,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学徒教育从十几岁就开始的重要原因。”沈有禄说。

沈有禄还表示,中职学校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好、教育好学生,让家长看到希望,放心送孩子上中职。中职的根本问题是质量问题,只有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才能吸引更多优秀学生。

分类指导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今天,我国中职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陷入了“需求两难”的境地,更需要观念和思路的变化及创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职教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认为,发展中职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两点论+重点论”,即兼顾两方面需要,突出阶段性重点,调整思路。一是国家统筹,地方为主,分类指导,多样发展。实践证明,我国中职发展模式符合地方经济和百姓需要。二是改变以学历等级或知识教育为划分的中职标准,探索以职业技能初中高水平培养来划分职业教育层次;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学历化、学龄段化、全日制化的单一功能,探索学历和培训并重、学龄段和非学龄段并录、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并举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化中等职业学校建制,探索多种层次一体化、多种类型共存的形式。三是职教内部整合,多种学制和形式并存,加强职教与普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沟通与合作。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探索高中内课程分流,在有些地区实施高中后起点职业教育,加强在中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核心。

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庄西真建议,要采取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分类指导的方式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尚不发达的落后地区,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调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比例结构;在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地区,主要任务是深化产教融合、形成办学特色;在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具有较好基础、具备一定办学特色、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强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则应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转型升级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湖北省职教学会会长李洪渠认为,当前在一些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地方政府重视不够的原因,也有职业学校自身内涵建设不足的问题。一所职业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最主要是由这所学校的社会贡献力决定的,学校要确立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努力满足当地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各类潜在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企业技术改造和职工培训需求,办成“地方离不开”的学校,才能赢得社会广泛认可。

作者|翟帆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