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陆春阳:泛在学习与职业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2020-10-17 20:51:46来源:100唯尔

本文根据陆春阳在2020海峡两岸职业教育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非常荣幸参加2020海峡两岸职业教育论坛。今天,我想就泛在学习与职业教育的一些粗浅思考和初步实践向大家作个汇报,并请大家指导。

泛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体系,对我们最大的影响是学习的泛在化。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无处不在,无处不在学习。“学习”这个词,在我们过去的认知中往往是指专门化的活动,其核心意思包括获得知识、培养技能、产生认知;而在学习泛在化时代,学习的方式、学习的途径、学习的载体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变得广泛存在且隐性化。一个短视频、一款手机游戏都可能成为学习的载体,因为大脑在我们观看短视频和玩游戏的过程中,都产生了认知活动,这些认知活动将会形成记忆、产生思考、影响行为,也在影响着大脑的工作模式。这个过程是普遍化、碎片化和非中心化的,学习的泛在化正在悄然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

首先是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指的是我们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模式。人类历史上有六种典型的思维认知模式。以往中心化的学习,使我们的大脑往往只接受其中某一种或两三种认知模式。而泛在学习的去中心化,让我们的大脑可以更加广泛地接触各种认知模式,甚至会产生新的认知模式,这会让大脑更加活跃,以创造更多的知识,当然也会让大脑习惯无意识认知和多重模式选择。

再来看记忆。记忆是人脑的关键性能指标,通常分为即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而无论记忆的时间长短,我们都是通过声音、逻辑和图像三种模式来完成的,文字也是图像的一种。我们的大脑通过惰性来提高自身效率,即能短不长,能简不繁。在泛在化学习时代,原本需要记忆的内容理论上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替代,人类的大脑将得到解放,将有更大的空间去进行信息的处理。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记忆本身也是大脑开发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死记硬背在脑开发过程中的意义。

对于创新,我们原本是通过一个大脑或多个大脑的共同工作来实现的。特别是当代科技表现为跨学科交叉创新,这就需要更多的大脑来共同完成工作。泛在学习时代,特别是智能科学的发展,让机器大脑与人脑来进行协同创新,这使知识的创造效率极大提升。而这其中,人脑也从原本的观察、实验、记忆、计算和复杂逻辑思维进程控制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更多地投入到方法和算法之中。

对于文化模式的最大影响,依然是非中心化。就如前面所说,一个短视频、一个手机游戏都是文化传递的载体。当我们的大脑习惯于泛在化的获取信息,也必将接收和吸收泛在化的文化。我们要区分文化的多样化和文化的泛在化。文化的多样性核心是历史性和民族性,而文化的泛在化是无意识的。这是泛在学习时代,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综上,我们可以理解学习泛在化的一般特征是碎片化、无意识和非结构(或者说非中心化)。我并没有直接给出对泛在学习和学习泛在化的任何利弊性结论,但世间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我们要想把泛在学习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角度引导,我觉得我们需要在这样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应用脑科学营造泛在学习环境。我们要去思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应该供给什么样的学习。我目前正在关注一项关于幼儿习惯养成的泛在学习实验,这个实验团队把儿童的活动场景与对应的习惯、礼仪等关联起来。比如孩子在餐桌上吃饭,便会得到有关就餐习惯和礼仪的引导。

二是,应用认知心理学开发泛在学习内容。现阶段的泛在学习内容多是数字化载体的,这些内容的生成需要遵循认知心理学的规律,否则就有可能成为数字垃圾。

三是,应用学习工程学建立泛在学习平台。泛在学习是自主化的,那么如何引导、如何评价、如何积累学习成果?这是我们今天教育面临的时代问题。而学习工程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后,具象到我们的职业教育,我想有三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索的。

第一是泛在化地传播职业形象和职业伦理。一个人的职业倾向往往是在幼儿时期无意识形成的。比如一个生病的孩子,他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医生,通过与这个医生建立的交流,很有可能让这个孩子萌生从医的职业倾向。当然,一个人最终的职业选择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最初的职业崇拜对于建立职业观、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所以,我们要善于用泛在化的方式来播下这些种子。

第二是有机化地构建自我学习与系统学习。如前所述,泛在学习是碎片化和非中心化的,在完全自主学习状态下,将由人的兴趣和机会引导。但是,作为学校教育,我们要合理地利用泛在学习资源,作为系统学习的延伸、补充和扩展。以学习者为中心,不是代替学习者去思考,而是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去思考,这一点尤为需要我们反思。

第三是过程化地实现教师发展与教学相长。教师是教育和教学的核心,而教师的成长也是有过程性的。泛在学习恰恰为教师成长的过程提供了支撑。我和人民大学的团队正在尝试开展一项工作。我们一位老师开了一门选修课叫《哲学与人生》,采用了“漂流瓶”的教学方法。就是让每位同学在第一节课的时候都抽取一个瓶子,瓶子里有一张纸条,这张纸条上写着一个人一生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问题都很真实和尖锐。然后,每节课这位老师都会随机回答一个瓶子里的问题。这个课很受学生欢迎,这位老师每天都会收到几十封甚至上百封的学生邮件,探讨更多的人生问题。虽然,我们的老师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会教会孩子们遇到问题时如何思辨,会让我们的孩子减少在未来悔不当初的情况。因为这位老师是学哲学的,并且长期从事心理学实验,所以这门课很难复制。我们现在就在应用泛在学习的理念,开发一个数字化的后台,让我们每个老师在上课前只要应用这个数字化后台进行短暂的学习,便可以像这位老师一样旁征博引。久而久之,会有更多的老师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深入和创新,而这些深入和创新还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门课程,这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好,今天就和大家交流这些内容,请大家批评和指导。再一次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感谢各位嘉宾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