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和提升建议,希望大家支持
2020-10-21 10:44:09来源:100唯尔

2018年5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11号),将残疾人作为就业创业重点群体纳入其中,并针对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提出明确要求。《意见》提出,面向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困难职工家庭和残疾人,开展技能脱贫攻坚行动,实施“雨露计划”、技能脱贫千校行动、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为提高残疾人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增强残疾人就业竞争能力,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残疾人职业培训是与残疾人就业、残疾人过上高质量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方面不断创新,成效显著。例如,对就读职业高中等学校的残疾学生发放教育专项补贴、兴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创立面向残疾人的“阳光学院”等。然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十三五”发展目标对于残疾人受培训权利保障提出了新期待;更好地接受培训从而提高就业能力与反贫困能力,是众多残疾人提升幸福感的共同需要。笔者依托对X省的个案研究,分析了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成就与问题,提出了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残疾人接受职业培训的数量和“十三五”发展目标之间尚有距离。残疾人获得有质量的职业培训机会,对其形成就业能力、成为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积极成员,具有重要作用。残疾人职业培训分学历和非学历两类,以下分别分析。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6年度我国残疾人就读小学人数与就读高中人数之比为31.72∶1;残疾人就读小学人数与就读初中人数之比为2.88∶1。残疾人就读的高中绝大多数是职业高中,因此该比例间接折射出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仍很有限,而且残疾青少年能接受初中这一基础教育学段的人数已出现锐减态势。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以法治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最根本保障的必要性。X省有残疾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班)13个,基本每市一所,地处市区。呈城市集聚化分布的职业学校远离大多数残疾人的住处,显著降低残疾人接受职业培训的可能性,对于行动能力或信息获取能力受限而无法在寄宿制培训机构里独立学习者尤为不利。X省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共有在校生1225人,即平均每校(班)不足百人。残疾人学历型职业培训机会不足,除了培训机构少,还存在其他原因。本研究在国内学术界首次运用已公开的最新残疾人状况监测数据分析发现:参加过社区文化生活、接受过法律宣传等社区服务、对社区服务满意度高的残疾人接受职业培训率较高。省残联等机构推动各地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2016年落实残疾人非学历职业培训12000名,在X省4793000名残疾人中占了一定的比例。上述培训基地大体半数依托特殊教育机构,半数挂靠于普通职业技术学院,亦存在机构数量少、培训资源在城市集聚、覆盖面有限的问题。

职业培训机会在残疾人内部分布不均衡,肢体等类别残疾人的职业培训机会匮乏问题尤为突出。各类残疾人中,听力、视力、智力残疾人所获职业培训机会相对较多,而肢体等其他类别残疾人所获培训机会尤为稀缺,此问题无法在总体提高残疾人接受培训比例之后自然一并得到解决,需要专门的研究与应对。《中国教育年鉴(2015)》记录:“全国特殊教育学生中,视力残疾学生3.41万人,听力残疾学生8.85万人,智力残疾学生20.57万人,其他残疾学生6.67万人。”X省未直接公布相应数据,不过笔者通过量化研究和观察发现,X省残疾人内部亦存在着职业培训机会不均衡现象。肢体残疾本身并不至于使残障者失去接受职业培训的潜能,但是由于培训机构与社会环境未完全达到《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肢残等“其他类别”残疾者在职业培训方面处于更加不利的状态。

学历、非学历职业培训的质量皆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能够接受高中阶段职业培训的残疾人基本属于群体内的学业精英。笔者通过在X省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访谈得知:残疾学生经过了严格的入学选拔,个人素质较高,但毕业时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不足九成。已公开的最新资料显示:2016年,X省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共340位毕业生,其中290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占毕业生总数的86.76%。未能考到证书者毕业后很难有机会继续接受专业培训、再次准备初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而该证书可谓残疾人叩开就业之门的必备条件。将来残疾人学历职业培训比例提高后,被培训者入学时的知识技能起点水平总体上难以与目前的被培训者比肩,师生比也会有变化。如果职业培训学校不预先考虑,采取必要措施,目前的考证通过率将难以保持。对于残疾人非学历类职业培训而言,培训时间是否充分、方向是否适当、方法是否科学、培训是否有连续性等一系列关涉培训质量的问题有待更好的解决。

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质量的建议

针对上述残疾人职业培训现状,提出以下三方面对策。

第一,增加学历与非学历职业培训资源供给,稳步提升残疾人的培训比例。在学历教育方面,首先须厘清各地区残疾青年有能力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培训者的人数,以“十三五”末此类残疾人七成以上接受中等职业培训为目标,研究出每年应该提升的接受培训比例,据此增加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的建制,“十三五”期间可依托各区县的特殊及普通职业培训机构,将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班)由目前平均每市一所努力增加到至少每两个相邻的区(县)一所,更好地运用各地已有的残疾人培训硬件与软件资源,线上、线下职业培训结合,增加不同层次、不同地区职业培训机构之于残疾人的可及性。笔者通过量化研究发现:三分之一强的残疾人从未上学或早年即失学,失学者中六成。此类残疾人难以回归学校接受学历职业培训,非学历职业培训对其可行性较高。有效推进X省学历、非学历残疾人中等职业培训,必须打破职业教育的残健壁垒,走融合式发展而非隔离式发展之路,增加普通中职学校等机构对于残疾人职业培训的开放性,助力解决残疾人职业培训资源面窄量少问题。新时代的中考和高考改革会适当减少用于普通学生的中等职业培训名额,此部分资源可经融合教育改造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

第二,通过培训机构设施的无障碍改造以及培训社区化,破解各类残疾人之间职业培训机会不均的难题。听力、视力、智力之外其他类型残疾人接受职业培训机会更加不足,原因首先在于长期以来存在的以“听、视、智”三种残疾为主的窄口径特殊教育体系,其次在于公共交通及培训机构的环境尚未达到无障碍法律法规要求,使得肢体等类别残疾人出行难、接受培训更难。有关机构与部门可进一步向各类残疾人问需问计,并从中发掘职业培训成功案例,分析其具有可推广价值的元素,有选择地借鉴国际上行之有效的残疾人职业培训经验,在X省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关乎其存在感和尊严的培训经历,使其能够参与整个社会的融合发展。另如前文所析,影响职业培训机会的多个因素关涉社区,须推动残疾人职业培训的社区化。可依托普通或特殊职业学校,在若干街道共享的社区图书馆或各村文化活动室设立远程培训点,提高行动不便的肢体残疾人的职业培训率。

第三,提优与补短双管齐下,在残疾人职业培训改革中力争教学质量稳中有升。进一步提升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的师资、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助学措施以及无障碍环境水平,在实践环节确保培训教具器材的生均使用时间。职业培训质量的巩固与提升不仅要着眼于提优,培训机构还要知悉学习者哪些关键的知识技能相对薄弱,尽力提高培训指导的针对性。亦可设立帮困班和晚间自修互助小组,帮助存在学业困难的学生及时应对挑战,高质量地完成职业培训。借此,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过上较高质量的生活,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小康。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不仅给残疾人搭建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让残疾人朋友们掌握了一技之长,更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课题“中国残疾女性贫困的现状、影响因素与精准扶贫对策研究”(17ASH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作者简介:侯晶晶 南京师范大学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