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高等教育】高校的聘用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博士生毕业后还往高校钻?
2020-10-22 15:03:05来源:100唯尔

知名大学博士毕业都去哪儿了?高校历来就是博士就业的集中地,大家都说博士毕业最好的归宿就是从事高等教育。例如就算以华为公司员工主要来源的华中科技大学为例 ,其就业主流方向仍然是高校。

博士毕业后的两大类归宿

博士人才是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受到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对高水平人才需求的刺激,以及众多一、二线城市加速经济动能转换升级,不断加剧的城市人才争夺战的影响,学术内外部的博士人才市场需求迅速扩大。一时间,博士毕业生成为劳动力市场中的“香饽饽”。关于是否所有博士生毕业生都适合进入高校工作(当然前提条件是要被人家录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有的人适合去高校工作,有的人就不适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企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急速增加,而博士毕业生供给量在逐年增大,高校等科研机构提供的岗位数量也基本保持稳定,杭州余杭街道就业的清北博士生和深圳南山区的哈佛博士毕业副教授都是这一变化的注脚。

博士的就业选择和去向不只是影响个体和家庭发展的个人行动,更成为教育界、学术界、产业界和各级政府等众多相关利益方关注的重点。在我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生数量只有研究生毕业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占比不及大学毕业生总量的百分之一。其中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更是少之又少,是名副其实稀缺的高层次人才资源,他们的去向与发展关乎国家高等教育、科技系统和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受到博士生培养规模快速增长和知识经济兴起的影响,现代博士与学术职业之间的联结开始出现松动,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倾向到工业领域、政府部门和第三方组织等机构中就业。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可以分为【学术职业】和【非学术职业】两个方向。

学术职业一般指的是拥有专业知识背景、易受新知识生产影响,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波动,遵循共同学术规则和学术伦理的自主性职业,一般指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中的科研教学岗位(本文说的进入高校工作专指科研教学岗)。

非学术职业指不必遵从学术伦理,易受普通劳动力市场供需影响的非自主性职业,也就是一般指大学、科研院所等学术组织以外的工作。其中,在政府及企业相关研发部门从事的研发工作,其工作对象虽也是高深知识,但该工作群体不须遵循共同的学术规则和学术伦理,亦并非自主性职业,其工作领域也非学术界,故将此类职业归入非学术职业。

博士毕业并不都去高校就业

就传统的博士生就业意向而言,学术职业为其主要选择。但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博士学位不再是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可靠通行证,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开始进入非学术领域,就业形式向着多元化发展。

清北博士毕业生来杭州街道办就业这种旧闻,因为其精英标签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在最近这段时间就被热议成了新闻。

1 华中科技大学 2017-2019 年博士高校就业比例

通过上图 1 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博士生毕业去向可知,近三年有一半以上博士生们都没有首选学术职业- 高校就业。当然就算进入了高校就业,也会出现退出的情况,比如 2018 年武汉博士后三年失业事件。

但不同高校之间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博士毕业就业去向单位性质呈现多元化态势。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或一线大城市的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非学术职业企业的比例较大(如清华大学、2017 年和 2018 年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而处于中西部省份的高校(如武汉理工、兰州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省份高校。

当然,这个规律也是有概率的,不能一概而论,毕竟博士就业职位性质也和学校的类型密切相关。

比如工科类、财经类高校博士毕业生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的研究成果能够快速地变现,转化为经济效益,所以此类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非学术职业的工商业界的比例相对较高,而以人文社科领域见长的师范类高校博士毕业生则更倾向于进入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如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学术职业就业率高达六成以上。

2 浙大、北大、清华、上海交大、中南财经政法、武汉理工、兰大、北师大

2017-2019 年博士高校就业比例

首先高校学术职业吸引力一般,博士毕业生就业学术溢出流动较快。受到博士生培养规模快速上升和学术职业饱和的双重影响,许多博士毕业生会攻读博士后作为延迟获得学术职位的过渡性选择,这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博士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和普遍趋势。然而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高水平大学中博士毕业生选择博士后岗位的比例总体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研究队伍的后备力量与水平。因此,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与管理,健全高校教师薪资、评价、管理和保障等制度,提升学术职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其次流向非学术部门博士毕业生的培养质量需要引起关注。如果单从服务知识经济发展、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的角度来看,我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博士毕业生较好地响应了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其中隐含的质量问题或许值得我们重视,相关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博士毕业生中,选择到企业就业的学生有科研能力薄弱而被动流出学术界的因素,这对提升我国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而言未必是好事。因此从长远来看,在倡导博士毕业生到工业领域就业的同时,确保博士研究生具备良好的学术内外部工作能力或许同样重要。

最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国家统筹发展的重要部署,从国家层面而言,在确保高层次人才公平合理流动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区域均衡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强调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支持与引导之外,中西部地区省份自身也应充分利用博士毕业生围绕属地就业偏好的特征,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优化区域内各级高校的学术生态环境、提高教师职位的待遇条件、引导和支持属地企业加大研发创新的投入聘用博士人才,以及在省外常态化召开专场人才宣讲会和招聘会等方式,吸引优秀博士生就业。

此外,有意高校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们需要明确的一件事情况是,至少从 2019 年开始,有很多高校聘用制度已经从事业编制转变为报备员额制(2020 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时间节点)。

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和医院的聘用制度的重大变化。与事业编制定岗又定人的聘用人员身份管理不同,报备员额制是只定岗不定人,入职人员入编不占编,在聘用期满后,入职人员经过考核后才能续签合同(医院用人制度同高校一起改革),否则予以解聘,也就是说职位终身聘用制被打破了。

至于最终结果是不是“换汤不换药”,那就要拭目以待了,但高校与医院的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这样的:提高用人单位招聘的自主灵活度。

当然,想去高校工作的还是要削尖脑袋挤进去。

目前高校就业的形势如何

每年还是会有一堆人往高校扎。一边卖力吐槽着高校准入门槛的提高,一边仔细对照着公告要求优化报名表。

博士生们在高校里学习生活多年后,容易产生浓厚的高校情结,认为在高校或最差也要进入科研机构搞研究才是正途,哪有人会“屈尊”跑去做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而近几年,随着博士数量的几何级增长,高校教师的岗位越发供不应求,“辅导员”这个退而求其次的坑位开始变得抢手。

无论头部高校、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直接点名招收博士或优先考虑博士的比比皆是。这样的变化似乎更加印证了“学历贬值”的真实性。

高校辅导员岗位的优势

求职从来都是双向选择,从提升教职工整体学历层次的角度来看,高校招聘辅导员并不新奇,可为什么有那么多博士、甚至理工科博士甘愿扎堆抢分这一杯羹呢?

1.竞争力强

从前说起博士,那是凤毛麟角的珍稀人才,每家单位都愿意高价抛出橄榄枝。但如今眼看博士招生数量突破10万大关,僧多粥少了,个人就业压力自然成正比地增加。

想抢占高校的教学科研高地,却发现共同竞争的大佬们无处不在:论文总比别人少发那么几篇,第一学历也总没别人那么亮眼。咋办?只好加入到硕士大军里寻找些“优越感”。

在报录比常常超过100:1的辅导员岗位上,比起硕士,同等条件下,博士终归是更容易被“百里挑一”的那个。面对找工作的重压,想想可以凭学历凸显竞争力,同时享受博士人才的待遇、干着相对轻松的活儿,又能暂时逃离科研,何乐而不为?

2.独享编制

高校自带稳定、自由等诱人属性,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编制”。一般情况下,辅导员岗位都提供编制,虽然现在已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但比起硕士,博士学历目前还是能独享“铁饭碗”,这不,优越感它又来了!

此外,辅导员岗位编制的约束力相对教学科研岗也弱一些,比如签订合同时,一般最多3年服务期,中间即使真的要离职,提前告知并交接好工作,便重获自由,个人违约损失较小,不会面临“非升即走”“索赔巨额违约金”等棘手情况。

不过试想,如果从明年开始,全面取消编制真的执行下来,当这份保障不再,还会有多少博士来占辅导员这个坑位,以及多少已经在“围城”里的人将选择跳出来?

3.双线晋升

有人为了编制来,有人为了轻松来,一定还有隐藏的高手考虑到未来在高校发展的可能性,才选择了拥有“双线晋升”机会的辅导员岗位。

在这里普及一个冷知识:应聘教学科研岗位的教师,通常只能“单线”评职称,也就是走“讲师——副教授——教授“这个体系;而应聘行政岗位的员工,通常只能“单线”评职级,也就是走“科级——处级——局级……”这个体系。

可辅导员就厉害了,他能够两不耽误地向上晋升,算是培养“专家型管理岗位”的典型。只要你保持住科研能力,同时具备优秀的管理潜力,假以时日,成为厅局级教授不是梦啊!

不过,弊端还是存在的,比如,辅导员的职称往往是思政序列,含金量看起来没有按专业评足。

4.平台优质

除了上述三种原因,辅导员岗位还有一个“隐形”好处,成为众多科研型博士抢占辅导员坑位的关键理由——平台。

如果是三四流高校科研教学岗VS三四流高校辅导员岗,大家一定果断选择前者;而换成三四流高校科研教学岗VS顶尖高校辅导员岗,大概率就会有一部分人开始犹豫了。

毕竟后者的平台起点高,资源丰富,长远来看,以后转无论转岗教师、行政,还是做博士后机会都是极佳的。更何况,涉及到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实际问题,享受的隐形福利也要千算万算。

原文为马城大广州教学中心发布在头条号上的文章,编辑过程有修改,并参考《中国高教研究》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