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学校不会被替代,但教育会被“转基因”
学校不会被替代,但教育会被“转基因”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余胜泉教授做了《“互联网+”时代发展个性的未来学校》的演讲。
第三次工业革命促发教育抉
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是个性化、人性化。我们整个社会开始进入以个体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时代。在知识创新的时代,我们呼唤适合个性发展的教育。这也是我们国家整个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价值取向。
但是中国教育的现实还是处在一个流水线加工的时代。这样的教育体系不会考虑个体的特征特长,任何人都要面对统一的课程标准。
现在的基础教育,就是流水线的一部分,我们未来的教育是选择合适的学习课程,并适应儿童的发展呢,还是让儿童适应已有的流水线般固化的教育模式?这是当下教育的关键点。
“互联网+教育”构筑的未来教育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已经对固有局限于时空的教育模式产生动摇。21世纪中后期将出现一些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的学校,它们将展现出一系列重组教育的可能性,这其中包括:学校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时间进行组织和重组教育;学校将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课程安排,更适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学校将会把网络学习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适应性,更多个性发展的机会。这将是未来学校的基本图景。
互联网提供了新的生产要素,为重组未来学校、未来教育提供了前提。 互联网提供了虚拟化、智能化的新基础设施。通过这种基础设施预示着学习将无处不在。 互联网提供了新的社会分工形态、实时协同的通讯网络。大规模的社会协同学习可以得到更好的支持反馈。 互联网提供了新的社会空间:虚实结合的社会空间,线上线下融合的业态,可以破解优质教育服务的时空限制。
“互联网+教育”破解传统教育悖论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为我们重组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这种可能可以解决 “个性化和大规模”这个传统教育中无法逃避的悖论。
以前我们的教育,要想做到大规模你就很难做到个性化,反之亦然。大规模可以确保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教育,它意味着公平。个性化可以实现和每个人能力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而互联网教育可以破解这个教育的悖论。这也是我们未来学校变革的原动力。 未来的孩子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个人情感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教育具有更多的柔性、个性化、选择性。
数据将成为学校最重要的资产
未来学校的形态是一种自主式的形态,在采集学生学习全过程数据的基础上,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可视化,进而了解每一个学习者。可以完全凭借数据分析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感结构和认知特征,给学习者提供不同的课程内容,实现适合他个性成长的教学。
数据将成为学校最重要的资产,学生带着电脑上学,人人拥有电脑将成为事实,我们学校的教学环境将成为一种打破校园边界的虚实融合智慧生态环境。
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
学生在实体现实中接触学生、老师、家长、同伴,通过手中的平板电脑和手机,可以接触到更大的学校、更适合自己的学习伙伴、更大的知识社区、更快捷的学习工具,形成一种虚实融合、不分你我、快速切换的教育生态环境。
学习者在这种生态环境中,彼此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长之间、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进行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凸现出来。每个人既是知识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学校和教育机构将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
学习不仅仅发生在学校中,而是终身的、全面的,按需获得的。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学校的开放是大势所趋。如MOOCS不是技术的创新,它是一种生产关系的演变,优质教育服务的供给打破了校园围墙的边界。
“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教育”生态正在形成之中。互联网+教育的变革,首先会使学校教育内容的供给发生重构。内容将不单只有学校来提供,而是校内校外结合的一种教育供给。未来学校也许会把相应的课程内容服务,外包给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第三方机构。
学校教育和在线教育相结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相结合。学校内的学习环境将变成智慧化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教育管理与评价、教与学教学方式也会发生重构。深层性的资源、自由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将会丰富教育策略。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它会改变我们学校的运转流程和运作模式。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构筑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