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孩子学前就应该掌握这么多知识?是的!
2019-04-15 14:22:44来源:100唯尔

又快到幼升小报名的时间了,幼升小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转变让很多家长焦虑不已。

从本周开始,必读君将连续4周,结合郝景芳新作《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和大家一起讨论,幼小衔接以及数学启蒙这些令家长十分烦心的问题。

世界科幻界诺贝尔奖“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在新书《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抓住0-7岁关键期培养一生的优势》中,为今天的家长们,提供了从现在起,就可以落到实处的教育实操方案。

郝景芳以她作为科幻作家对未来的前瞻思维,和作为经济学家对社会的分析与洞见,以及身为人母对孩子的敏锐和关爱,携手科普启蒙达人、浙江大学教授、科学家奶爸王立铭,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童行学院”,潜心研究真正能帮助家庭和儿童面向未来,获得适应未来世界核心素养的教育。

咱们今天先来聊聊家长最头疼的幼升小。

如何通过学龄前的启蒙,

让我们的轻松化解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父母该不该提前教孩子知识呢?有人赞同,认为提前学知识很重要,要帮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也有人反对,认为不应该过早学知识,超越孩子心智能力的学习,是拔苗助长。

先说说我们的观点:孩子从小确实应该多学知识,但多学知识的目的不是提前抢跑,不是在幼儿园阶段学小学课本,也不是超越孩子自然发展规律的强行灌输,我们提倡的学知识,是让孩子在知识的环境中成长,丰富内心。

为什么要从学龄前就开始学知识?

有人可能要问:背景知识是需要,但要这么早开始学吗?会不会给孩子太大负担了?所以,我要再强调一遍,孩子的背景知识积累,尤其是学龄前孩子的背景知识积累,绝对不是有硬性指标的培训学习,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

我们之所以建议从学龄前开始,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

1.学龄前学知识,也是在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

我们在生活里会观察到,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就非常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东,为什么西,为什么会刮风,为什么长颈鹿不吃肉,这些问题构成孩子日常生活的很大一部分。

这个年龄的孩子也喜欢翻百科全书,记得住动物百科,记得住汽车型号。这些都说明,孩子在这个年龄,有对世界的天然的求知欲。

实际上,认知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学龄前会形成他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模型,从物理世界的运行规律,到人的行为特征,都会在心里形成自己的理解。

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也就是说,孩子虽然还没有开始正式的纸面运算,但已经把天什么样、地什么样、物质什么样、人什么样这些知识都装进了心里。

所以,我们让孩子在学龄前接触知识,不是强迫,也不是加重负担,而是按照孩子天然的规律,用他们喜欢的方式,陪他们一起发展兴趣

2. 小时候开始积累常识,能减轻未来学习负担

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里,作者说过,任何一个学科的积累都需要十年经验,才能让信息在头脑里精熟,从而达到高阶认知水平。

例如,如果我们跟小孩子说,水会蒸发成水蒸气。孩子可能不太理解。如果不理解,只能机械记住,就像夹生饭,会使人消化不良。

而如果他在接触这个概念后,有很多很多机会在生活里反复理解,比如,看到地上的水干了,看到云中下雨,了解到水从大海到天空再到河流的水循环,那么在他正式学习时,这个概念就像人饿了要吃饭一样简单,成了常识。

任何常识的形成都需要大量时间的积累,从小开始接触,反而可减轻孩子们未来学习的负担。这是打开未来学科之门的正确钥匙。

此外,学龄前是孩子大脑发展速度最快的黄金期,此时多接触信息,可以增加大脑细胞突触的连接。连接越多,未来再遇到相似的情形,越容易调用现有的连接,从而形成稳定的思维结构。

3. 使孩子在比较小时候,就学会融会贯通地学知识

孩子的认知天生就是融合的。当他们观察冰雪中的小动物,发出由衷的赞叹时,并不会区分自己是在学物理、生物,还是诗歌。大自然的知识是融合的,孩子头脑中的知识也是融合的。

我们的学校教育却不是融合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科就切割得十分厉害,不仅内容互不打通,思考方式上也缺少交流,很容易导致偏科。

我很希望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没有禁区。我们不需要人人成为贝多芬,也不需要人人成为爱因斯坦,但如果从基本的思维方式上打好基础,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基本的科学人文艺术素养。

全景认知世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事,还是建立自我世界观的事。人类的文明历史,从来不会分成学科,各自演变。世界的历史、科技、经济、艺术总是绑在一起发展的。回顾文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发展的规律,也可以看到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

通识教育真正的意义在于打开视野。如果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如此、经历了哪些历程、未来将向何处去,就可以获得关于世界的大局观,可以知道自己置身于怎样广阔的时空,知道自己何去何从。

在家学知识,到底该怎么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学前阶段学知识非常重要,能够应对以后可能出现的学业上的困难;而具体的做法是,帮孩子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建立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在家里做启蒙,就能帮孩子做好准备,应对这两项困难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要你能带孩子做到三点:多读书广接触多体验

1. 多读书

讲一个我女儿的故事。

我曾带她读过一本叫《环游世界做苹果派》的书,讲一个女孩子去全世界寻找做苹果派的食材。其中一站,女孩到南美的甘蔗产地抱来了许多甘蔗,我就给女儿讲了制糖的相关知识:从她吃的甘蔗的味道,讲到甘蔗榨汁和提炼,进而讲到蔗糖这种营养物质。

很久后的一天,我们从飞机场出来,我给她买了一根棒棒糖,她突然说棒棒糖是甘蔗做的,这让同行的阿姨很吃惊,我也没想到她真的能把这些知识联系到生活中来。

这就是我想传递的在家学知识的第一个诀窍:从阅读中学习。用故事讲知识,孩子不仅记忆得更牢固,而且乐在其中。而且,多读课外书,早读课外书,对孩子的课内学习也大有裨益。

接下来我来讲讲“看闲书”的问题。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应该多看课本、多做题,担心“看闲书”影响学习。其实,这样做很可能会妨碍孩子深刻地理解知识。因为课本中的知识常常是高度抽象的结论,如果没有大量的背景知识做基础,是非常难懂的。

相反,如果课下积累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课上在老师的带领下实现打通和深入理解,学习体验将会非常愉快,做题更是不在话下。所以说,不要惧怕孩子多看课外书,上学以后的学习成果,跟来到课堂之前的积淀密切相关。

有的父母会说:我们也知道让孩子看课外书是好的,但是孩子年级越高,课业负担越重,还有升学压力,哪有时间看课外书啊!现实确实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应该早一点儿带孩子尽可能广泛地阅读,让他们在还没有太多学业压力的时候充分享受书籍,在大千世界的奇妙知识和故事中徜徉,这样做既快乐,又有长远的效果。

2. 广接触

现在,多媒体课程越来越多,互联网上的音频课、视频课、动画课、游戏课数不胜数,可以让孩子以多种形式了解多种知识。

我们要慧眼识珠,从中选择制作精良的课程产品,例如童行计划出品的万物启蒙、文明启蒙、艺术启蒙等通识教育课,还有其他一些机构出品的游戏、纪录片和多媒体课程,像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自然纪录片、艺术史纪录片,游戏公司 Tinybop 出品的知识启蒙游戏,都可以让孩子增长知识,拓宽眼界。

有的父母担心过多接触电子产品,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了电子时代,不管你愿不愿意,孩子都会从各种渠道看到电视、学会上网、了解游戏。

如果我们不能帮助孩子筛选好的内容,那么未来他接触的所有电子产品内容都来自周围他人的推荐,效果可能更不好。

如果我们做到精选优质内容,合理控制使用时间,电子产品一定可以成为孩子的好伙伴。

3. 多体验

增加孩子背景知识的第三个途径,当然是让孩子亲身接触大千世界。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多带孩子出门旅行。很多父母都发现,孩子每次出门旅行,回来都长大了不少。

这是因为,当孩子拓宽眼界,发现外面还有一个大大的世界,他的内心就不那么容易局限于小小一隅,也不容易为日常的细碎之事钻牛角尖。

在旅行过程中,孩子既可以亲眼看到森林海洋的自然样貌,又可以学到各地的文化与风俗,增加全面的背景知识。如果父母一路走,一路和孩子谈论自然和历史知识,那么孩子的收获会翻倍。

如果因为时间有限,没法带孩子各处旅行,父母依然可以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里,打开视野观察万物。生活中其实有特别多的知识可以让孩子来学习、来体验。

例如,如果没有观察过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浮沉沉,那么学习浮力时就会格外费力,我们在家里完全可以在孩子洗澡时,引导他观察和比较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不同表现。

对楼下小区里植物的观察,可以让孩子增长很多关于一年四季的知识,而在四季的自然环境里念古诗,效果一定比课堂上更好。

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学前就该掌握的三种知识。

学知识是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做的事,绝对不是上了学才开始的,那么一个学龄前孩子的知识地图是怎样展开的呢?

从范围上讲,有三个层次:关于世界的知识,关于他人的知识,关于自我的知识。

1. 关于世界的知识

这其实就是我们一直在讲的背景知识。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孩子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

这些背景知识可能是具体的知识,比如,这是桌子,这是椅子,这是书;也可能是感知和概念,比如,水是流动的,石头是硬的,荷花是长在水里的;还可能是背后的本源,比如,为什么鱼生活在水里,为什么恐龙会灭绝,对周围世界充分的探索和感知,再加上适当的引导和扩展,有助于孩子掌握广博的背景知识。

这些关于世界的知识,是未来进入学校学习的基础。

2. 关于他人的知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小婴儿未满月就会表现出社交方面的偏好,比如,喜欢看人脸,喜欢听妈妈的声音;小朋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掌握了大量与人相处的知识,比如,交流时通过轮流谈话,逐渐读懂他人的表情和期待,并分场合表现出他人期待的样子。

这些关于他人的知识,有助于孩子在社会的环境下展开学习和生活。

3. 关于自我的知识

小宝宝刚出生时并没有清晰的自我,比如,他们要到一岁半左右,才能从镜子中认出谁是自己,谁是另一个来抢玩具的小朋友;两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爆棚,一切都是我我我;而三岁以后,孩子有了社交生活,开始慢慢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边界,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慢慢知道“我是谁”。

这样的求索会持续到青春期乃至成年,并慢慢地从在意外部评价过渡到关注内部评价。

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