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汉语教学 | 了解这24种修辞手法,你也能妙笔生花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诗是语言的艺术,为了使诗歌语言更生动、形象,诗人经常借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处理。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具有了立体感,使各种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学会了这些修辞手法,相信也能让你的文章更生动!
 
	 
	 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苏轼《南乡子》
 
	 
	 隐语(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借代 
 
	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代指富贵之家。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管弦”指音乐。
 
	 
	 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排比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柏舟》
 
	 
	 反复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的修辞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对偶句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设问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
 
	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反问 
 
	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反语 
 
	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联想 
 
	联想,具体的说,是借助想象,把形似的、相连的、相对的、相关的或某一点上有相通之处的事物,选取其沟通点加以联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互文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将士(将军和战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拈连 
 
	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语义关系,把通常只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运用在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式。
 
	在语法上和甲事物搭配的词语,本来不能和乙事物搭配,搭配之后,虽然不合事理,但依靠上下文语境,往往能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
 
	运用拈连时,不能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联系,而应从语义出发,把握事物间的内在关系,只有内容相符,才能“拈”得自然,"连”得贴切。
 
	一夜东风,吹散愁多少?
 
	数声啼鸟,梦转纱窗晓。
 
	——曾允元《点绛唇》
 
	甲项说话关键词语是“东风”、是“吹”,“吹”这个词通常适用于“风”。现在,诗人要表达乙项观念:“愁”,愁多无法排遣。于是“顺手拈来”甲项说话“东风吹”所适用的词语“吹”来表达乙项观念“愁多无法排遣”,就出现了“东风吹散愁多少?”
 
	 
	 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拟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比拟可以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错综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刘禹锡《始闻秋风》
 
	 
	 呼告 
 
	呼告又称“顿呼”、“突呼”,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叙述某人或某物时,由于感情过于激动,突然撇开听众或者读者,而直接和所涉及的人或物说话的一种修辞格。
 
	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李白《蜀道难》
 
	 示现 
 
	示现是一种修辞方法,就是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示现分为:追想式示现、预感式示现、悬想式示现。
 
	追想式示现:即把过去的事情说得历历在目。
 
	预感式示现:即把未来的的事情说得如同出现在眼前。
 
	悬想式示现:即把想象中的情景,说得如同真情实景一般。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复迭 
 
	复迭即把同一字词接二连三用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复迭分迭字和迭词两种形式。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迢迢牵牛星》
 
	 
	 跳脱 
 
	跳脱是一种因为特殊的情境,例如语意的含蓄,心思的急转,事象的突出等等,有时故意中途断了语路的修辞方法。它又分为急收、遮断和突接三种。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温庭筠《更漏子》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
 
	 
	 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
 
	 
	 映衬 
 
	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来源:学语文
- 疫情中的毕业季:除了学生线上论文云答辩,考研、就业都受到冲击,你们确实是“最难毕业生”
 - 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之教学法:大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你是属于哪种教学方法?
 - 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职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深职院深汕校区,打造粤东职业教育高地
 - 抗击疫情,停课不停学,100唯尔教育云平台免费开放110个专业700多门课程在线VR仿真实验
 - 自主招生走了,强基计划来了!这两者有何区别?强基计划试点大学有哪些?
 - 2019职教大事盘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开局之年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将会有哪些变化?
 - 一步一步来,教你注塑成型的基本过程,怎样做好注塑工艺,控制注塑周期?
 - 如何评价“双高计划”?这会给中国职业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