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发酵料受大力追棒,但养殖户在塘头自扩培繁发酵液,真的好吗?
2019-05-06 14:02:37来源:100唯尔

菌株种子液、专用培养液及水,以一定比例的配比,在绿色桶里发酵,最终形成生物菌剂排入养殖污水处理池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发酵工艺的发展,发酵饲料引起业界广泛的兴趣,微生物发酵饲料与传统饲料相比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优越性,符合当前健康环保型渔业发展的要求。自上世纪40年代抗生素被发现以来,其在畜禽、水产饲料中被广泛应用.

目前,受养殖行情影响,水产饲料配方中植物性蛋白原料(豆粕、菜粕、棉粕、DDGS等)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添加比例也呈增加趋势,覆盖的养殖品种从常规淡水鱼类到南美白对虾,由于鱼粉资源的紧缺和价格的上涨,给水产饲料工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寻求可替代鱼粉的廉价而稳定的蛋白源,可缓解鱼粉供应不足,也是降低饲料成本的重要措施。利用植物蛋白源或其它廉价动物蛋白源替代鱼粉是当前及今后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的重要热点。与鱼粉相比,各种替代鱼粉的蛋白原料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抗营养因子、适口性、氨基酸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必须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这些蛋白源进行处理,提高其营养价值。其中,对蛋白原料进行发酵处理,是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生物发酵处理,相对于物理、化学、作物育种等方法具有成本低,无化学残留,易被动物吸收,应用较安全等特点,现已开始受到重视。

然而,植物性蛋白原料大量添加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

①缺乏诱食组分,适口性差;

②营养成分消化率低,污染水体;

③存在大量抗营养因子;

④氨基酸不平衡。

另外,同畜禽相比,水产养殖的鱼、虾、螃蟹、海参等动物具有消化器官短、简单(多数无胃)、消化酶活性差,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比畜禽短等特点。消化道与体长之比为,猪14、鸡10、牛25、羊27、鲢鱼6、草鱼3、鲤鱼2.5和虾0.85。由此可见,水产动物对植物性原料的消化能力不足,体外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消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粉碎、膨化、后熟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水产动物的消化率,但对某些抗营养因子及霉菌毒素或无能为力。

对植物性蛋白原料的生物预处理,主要包括外源酶解、生物发酵及加酶发酵等。考虑到水产动物消化生理、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环境等方面问题,在水产领域应用的酶制剂需满足pH范围广(酸性偏中性)、能够耐受制粒、膨化甚至后熟化的高温高压,同时还需要在10-30℃保持良好活性。这使得一般酶制剂难以满足这些要求。而同酶制剂处理方式类似,但耐受性、适应性更为良好的饲料处理方式-生物发酵可以满足上述需求,以提升植物蛋白营养水平(图1)。经过发酵后,植物性原料中原本存在的高水平糖类(以NSP为主要问题,食鱼性/食肉性鱼类无法利用),被转化为多种VFA,这对水产动物肠道大有好处;另外植物蛋白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多肽后,可进一步提升蛋白质消化率,降低抗营养因子水平。


图1,生物发酵饲料模式图


目前,水产行业中应用的生物发酵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蛋白饲料原料,替代鱼粉、降低成本,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发酵后,赋予原材料以功能性,更有甚者,成为了扩培、发酵的原始菌种。生物发酵饲料可以理解为在人们使用化肥、饲料、益生菌制剂后的第四次水产革命,发酵饲料基于有机、安全、高产为目的,贯穿于整个养殖周期,简化养殖流程,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不过,发酵饲料以蛋白原料形式出现于成品配合料中,制粒、膨化甚至后熟化的高温高压对其功能活性成分会产生致命的损伤。基于此,含水量30%以上的功能料、养殖终端自发酵套装等产品应运而生。同时,在工艺上也有了大幅度改进-发酵软制粒技术,即保存了生物活性成分、提升了营养物质消化率,又提升了产品利润,何乐而不为。

发酵料应用于水产养殖除作为饲料组分以饲喂应用外,通过泼洒,对养殖水体的改善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一是可以用来培藻肥水。养殖前期,水体氮素不足,一般是应用发酵豆粕、花生粕等蛋白类原料,也有些养殖户也添加小杂鱼浆或动物蛋白类(不能用羽毛或蹄角类角质蛋白)一起发酵,比如海蜇养殖前期肥水,当地养殖户应用大量的糠虾(海捕小杂虾)发酵肥水,经过发酵的蛋白原料氮素利用率提升,且富含益生菌,可快速培藻,关键是水体稳定。

其二是作为平衡水体碳氮比的“发酵碳源”。进入养殖中后期,随着投饵量加大,水体中氮素持续累积,碳氮比严重失衡(10以下),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过高。对于水体多数脱氮微生物而言,尤其是异养硝化、反硝化细菌,外源碳源是否充足是其能否完成硝化、反硝化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一般而言,脱氮微生物能够较好进行硝化、反硝化的碳氮比在15以上。所以,需要额外补充碳源,如发酵的米糠、麦麸、玉米,但此类“发酵碳源”应用需要确保溶氧充足。


如前所述,发酵料、功能料、生物料以及相应的自扩培发酵套装在养殖一线应用非常广泛,在带来效益的同时,发酵料尤其是养殖户自扩培发酵也存在某些安全隐患,这里再针对发酵料在水产中应用的安全性谈一点自己的管见。谈到安全性,一般主要指菌种的安全性。对于做发酵应用的菌种都需要在农业部饲料添加剂目录中,而且个人建议还需要进行额外的安全性评价,包括溶血性、抗生素抗性基因及急性毒性试验等。除了菌种安全、合规外,发酵过程的控制也非常关键,这对于工厂的设施化发酵或许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对于简易的塘头发酵却存在隐患。


在一线开展调研工作时遇到如下案例(以自扩培发酵菌液为例):养殖户用大桶扩培发酵液(乳酸菌),期间基本没有消毒、灭菌环节,扩培出来的菌液如下图所示,可见大量未知菌膜,我提醒他乳酸菌是不会产生如此菌膜现象,但养殖户讲他一直这么弄,没有问题。而后,饲喂应用,鱼类大批死亡

我们取回未知白膜,在实验室分离、测序鉴定后,其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可想而知,大量的嗜水气单胞菌直接饲喂鱼类,这或许导致了鱼类大批死亡。由此可见,对于水产养殖终端自发酵而言,是需要在无菌操作上下功夫,但这对于塘头的养殖户而言,无异于难上加难。不过,现在也有众多相关企业服务人员在塘头培训指导相关发酵操作,这对于行业来讲是个好事。

以上属个人浅见,如有不对之处还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