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双一流能够完全取代“985、211”吗?是否意味着新的不公平
2019-05-10 11:25:19来源:100唯尔

关于“985”“211”工程变动的消息,不仅早有传闻,而且有先声可闻。然而,废“985”“211”改“双一流大学建设”,真能让中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更近?教育部表示,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有的网友认为,双一流会改变高等教育的游戏规则,“一些不知名的大学可能凭借一两个优势学科迅速崛起,一些原本的985、211高校可能被排除在双一流之外。

而有的网友担心,双一流”会造成新一轮的不公平竞争。

关于“双一流大学建设”《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和985、211工程建设的有关文件(主要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关于“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相比较,就不难看到两个“建设”之间的异同。

关于“985”高校

“985”的生日和北京大学是同一天,只是出生的时间晚了100年。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此,教育部决定开始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并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的讲话时间(1998年5月)命名为:“985工程”。

目前“985”高校共有有39所。

关于“211”高校

“211”的含义是“21世纪的100所重点大学”,将全国各地挑选出的约100个高等学校设立为重点高校,这些学校在资金中获得优先对待。

“211”诞生得比“985”要早一些,1990年开始酝酿,酝酿过程经过国家教委(教育部前身)、国务院、直至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讨论最终定型,1994年开始启动预审,1996年确定第一批名单,2011年,“211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共有学校112所。

目前,加上后来新增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共116所。

211院校包括985工程院校39所,小985院校33所。

因此,所有的985都是211,但是211不一定是985。

两个“建设”的相似之处颇多。譬如实施意义,双一流大学建设称是“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985、211工程在具体方案中则称,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快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的培养,推进知识创新、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譬如总体目标,双一流大学建设称“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三步走实现“双一流大学”梦。

饱受诟病的985和211

“985、211工程启动的历史背景是全国高校都面临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国家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两大工程吸引地方财政投入大学建设,争取建设一批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的一流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但是无论从哪个排行榜看,中国能入选的大学就那么几所,我们并没有实现两大工程的规划目标。”

两大工程最为人诟病之处在于,其中掺杂了太多非学术因素。985和211工程高校形成一定规模后,既不再增加,也不再淘汰,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同时其身份的固化,弱化了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和学校的绩效意识。

对于高校来说,一旦入选985或者211,学校相当于有了名正言顺的“身份”,在科研经费、招生就业、师资建设等方面获得的政策支持,是非985和211学校根本无法比拟的。

在两个工程实施前,原本相差无几的两个高校,如果一个入选,另一个落选,经过若干年发展,两者差距会愈发明显。“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潭大学,二者之前实力相当,均只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湖南师范大学入选211工程,湘潭大学没有入选。经过若干年建设,湖南师范大学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新入选5个,而湘潭大学只新入选了2个。”

“高校一经入选985或者211,经费、科研、人才各方面的特权就滚滚而来。但是,大树底下寸草不生,而且大树也没有长好,因为没有竞争,没有淘汰。慢慢地,985和211成了终身等级制。”

乐观的期望

能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也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之一。对于人才培养,美国高校衡量学校质量的指标通常包括新生选拔率、教育资源率、毕业率、校友捐赠率多项标准,或许这样的指标体系不适用于中国,但仍然可从生源素质指标、国际留学生比例、毕业生就业质量、社会捐赠等多个方面来考量。

世界一流的大学,还要对国家和世界有一流的贡献。这其实是一个不难推得的结论。如果一个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学者和科研水准,它对国家与世界的贡献将会是显著与长期的,甚至能够起到革命性的推动作用。英美等国家中的世界一流大学,早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世界一流的大学,也离不开世界一流的大学文化。有权威媒体就谈到,充满文化自信,承担文化责任,引领并影响世界,这样的使命与追求,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题中之义。

换言之,世界一流大学应当具备自身的独特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并且在同时代具有先进性的。它们应当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为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新模式。

“双一流”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教育界也有人对双一流不那么看好,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规划像一座大山,山顶是985,下面是211、一本、二本、三本,孩子刚要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你就摆一座山在这,孩子们就要往上爬,孩子和家长都被绑架了。

“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应该是把这座山削平了,把985、211和一本二本三本都取消,应该是扶弱,而不是再助强。

然而,无论是985、211还是双一流,结果都会把高校分为国家重点扶持和非重点扶持两种身份,仍然没有改变“助强”的本质,“从某种程度讲,双一流更看重学科是一种进步,但它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完全是另一码事,它不是在松绑。”

对不少中国大学而言,抢得某种“身份”和“标识”,是大学管理中的头等大事,教学和研究往往被置于教育次序末端。因为当下大学管理中的行政资源和财政投入倾斜,都是因大学“等级”与“身份”而定,拥有985或211等身份标签,就使得一些大学的资源占有更加“合法化”和“稳固化”,导致大学分层的固化,高等教育资源被垄断。

“如果双一流不是给高等教育院校更多办学自主权,尊重大学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自身发展情况灵活、自主制定学科规划,那等待它的结局将会是再次被废除,扫进历史的故纸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