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如何利用智慧校园促进课程发展?这所学校很有发言权
虽然未来是不可知的,但从现在的时代发展来看,未来的学校将会是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之所。技术将会在未来的学校教育里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建设智慧校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建设目标。拉萨路小学在数十年的教育发展中,摸索出属于拉萨路小学的智慧校园构建之路,其实是一次以传承和开创为宗旨的智慧校园建设,要构建出“大家一起学”的拉小式智慧校园。
从建设目标开始,拉萨路小学对智慧校园的定义、定位和宗旨逐渐清晰:建成一个“由拉小的学生、教师、家长等各方人员全都参与,多方感知、多维交流,共同成长的“大家一起学”数字生态,进行可视化的活动性学程。
构建智慧校园到底该如何行动呢?
进行团队建设,跨界整合
拉小成立了“智慧校园研究中心”,统一规划、部署、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及应用工作。由拉小的校长、书记牵头,从理念引领、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经费支持等各方面保障智慧校园建设实施。再将课程研究部与信息中心纳入“研究中心”,整合课程与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达成技术与应用的完美结合。
学习研究,相互融合
“拉小智慧校园研究中心”成立之后,团队树立“追踪时代脉搏、紧扣学校实际、深入调研、放眼未来”的工作思路,并首先开展了相关学习。
从带领学校老师走出校园,参加智慧教育论坛、智慧校园装备展等相关活动,到邀请领导专家、厂商技术精英进校园,开展建设理念、技术发展、应用产品等多层面互动交流,然后成立相应的研究小组,定期开展研究活动与外部培训研究,促生老师积极拿起智能设备,探索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让智能化装备产品更好地与教学活动融合。
建设研发,智慧增效
通过一系列学习培训研究,多次论证学校建设方案,明晰学校的建设、应用需求,并且进行长达一年的智能装备市场调研,在调研报告与领导专家的指导下,拉小最终确定合作厂商,并紧锣密鼓开始智慧校园的软硬件建设工作。
在构建智慧校园软硬装备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好基础建设,为智慧校园铺路,其次搭好平台建设,让智慧校园好用,最后做定制研发,使智慧校园增效。
如何发挥智慧校园的作用?
建平台,促课程发展
拉小在充分分析教学实际需求与技术之后,提出“课程管理平台”这一概念,并与技术方合作进行一期建设,将27个社团课程全都纳入平台进行管理。
社团老师利用平台发布通知、考勤、上课情况、课程资源等相关信息。家长可利用移动端,随时与授课教师取得联系,利用平台了解学生上课情况。课程研究部也可以借由平台进行管理,改变了过去社团课程管理松散,质量不易把控的弊端。
“学程周”就是拉萨路小学的特色课程,12个不同主题的学程活动,为学生打造丰富的小学成长之旅。
基于课程管理平台,拉小不仅存储了过去“学程周”实施的资料,更可以在新的“学程周”开启之前,将原有的资料重新梳理整编,注入新的时代印记,从而实现课程生长。同时,在学程周期间,拉小还利用视频直播、初页等多种应用软件展开学习活动。
数字化,使评价可视
评价是教育改革的难点,拉萨路小学在V校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定制了拉小的评价功能。
每位教师每月都有固定限额的数字奖章,针对不同评价项目对学生开展评价。这样,每位教师评价发放数据一目了然,反过来促使教师关注自己的评价面、评价维度。
同时,还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传统方式下不易操作的家长评价,也可以方便地引入我们的评价体系。
通过分组、结对、随机等多种组织形式,网络评价呈现多维立体的特点。配合课程管理平台的使用,形成一个可视化的学生学习过程的闭环。
真研究,助教师成长
智慧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平台。在拉小的焦点智慧教室项目组中,老师们都积极进行课堂实践,看到了学情数据及时反馈所带来对教学的指引。
从“互联网+活动性学程”研究活动中,有的老师对语音输入促进学生作文更广泛交流进行了探索。
也有老师针对长期以来课外阅读过程无法监测调控的弊端,采用“书入法”这款应用,带领班级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用拍照识别代替手写摘抄,用语音叙述代替手写批注,用语音输入进行教师指导,对群体性问题进行线下指导……
由此可见,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的疑难,更重新编织了学习共同体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还有老师针对国家课程进行改革,在课程管理平台中建立“一起学语文”课程。针对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开发每一课的微课,辅之以相应的补充资料、学习任务。
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前预习、老师上课讲授、家长在家辅导的内容都一致,不仅帮助课堂接受能力弱的学生课后补偿学习,更有效地指导了家庭教育,使家校一体化,联系更加紧密。
用家长的话来说:“孩子早餐时,就可以边吃边看微课,五分钟了解今日所学。”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初见成效。
现在,“一起学语文”课程已经成为拉小四年级全体师生的必学,由四年级语文组的10位老师组成教学共同体,大家一起研究,一起制作教学资源,指导全年级的学生进行语文学习。
未来,拉萨路小学的日常教学层面可能会发生更深层次的变革,不再是一个老师对应一个班,而是全部教师教全部的学生,形成极其复杂的多维教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