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建筑工地留不住90后:“难见85后90后建筑工的身影”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的用工量越来越大。记者连日走访发现,多数建筑工地上,却难见85后90后建筑工的身影,40岁至50岁者成为绝对主力。
记者走访建筑行业相关机构及一些大的建筑企业获悉,目前,江城有建筑农民工约70万名,30岁以下者占比不到一成。工地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待遇也不低,为何吸引不住年轻农民工?多位专业人士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缘由。
7月7日12时10分,在汉阳龙阳大道“龙阳一公里”还建小区建筑工地上,来自老河口市孟楼镇26岁的钟小洋和50岁的父亲钟兴文一起在工地餐厅的餐桌上吃午饭,菜有青椒炒五花肉、爆猪肝和番茄炒鸡蛋。像这样一天三餐在工地食堂吃,一共只用花18元。“不贵,划算。”钟兴文说。
钟兴文在建筑工地上干支模具的活儿快30年了,现在月收入8000多元,最多时一个月拿过一万多元。儿子钟小洋2年前被朋友骗到广西做传销,家里十多万元积蓄打了水漂,这才回来跟父亲在建筑工地开卷扬机。
如今,老钟在老家早已盖起了3层楼房,农忙时还可以回家照看几天,他对目前的状况比较满意。与父亲的知足不同,小钟则不停抱怨:“工地上又脏又累,晚上想去附近的王家湾逛逛都找不到伴儿。干完这个夏天,我就去东莞老乡的玩具厂打工。”
7月16日中午1时30分左右,在黄陂空港花园小区建设工地宿舍里,来自新洲区辛冲镇的47岁钢筋工饶斌正在午休,他在工地上当了20多年的电焊工,现在月收入达1万多元。其子饶正军21岁,高中毕业后四处打零工也没攒到钱。
3个月前,饶斌让儿子来这个工地当小工,想顺便把电焊技术传给儿子,每月还有5000元工资。但儿子干了不到3个月就离开了,目前在武昌沙湖附近的一家烧烤店打工。
当晚9时,记者在烧烤店见到饶正军时,他正蹲在烧烤摊边杀鲫鱼。饶正军说在烧烤店打工,月收入3500元,比搞建筑低一点,但轻松自由多了,“老爸的电焊手艺再值钱,我也不会去学,我不想一辈子在工地上烧电焊。”
老钟目前所在工地的承建商,是武汉泰森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刘志岩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有一线建筑工人7000多人,30岁以下的才五六百人,40岁至50岁的占了绝对主力。
9日上午,记者来到由湖北信义兄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黄陂空港花园。项目部负责人彭国鹏说,该工地高峰期曾有400多名工人,但30岁以下的仅十几人。
15日下午,在武昌岳家嘴附近山河集团一处建筑工地上,51岁的河北农民工老刘对记者说:“工地上的活儿又脏又累,我们这里有10多个老乡,没一个人让自己的儿子再做这一行,而且孩子们的生活压力也没我们当年那么大。”据悉,该工地有一线建筑工人400多人,30岁以下者仅20多人。
全国人大代表、山河建设集团董事长程理财介绍,该集团目前有不少85后90后的年轻人,多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7万多名一线建筑农民工中,30岁以下的仅六七千人。
“山河建设集团等企业的统计数据,非常具有代表性。目前,整个武汉市建筑农民工总量高达70万人,30岁以下的占比不超过一成。农民工年龄断层问题,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武汉市建筑行业工会联合会主席刘齐辛表示。
刘齐辛指出,现在进城务工的年轻农民工,已属于第三代农民工了。因人口结构调整、受教育程度增加等原因,30岁以下的农民工总量减少、文化素质增高、就业渠道更广阔,他们远离风吹日晒的一线建筑工地,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目前一线建筑工人干的依然是农民工中最苦、最脏、最累的活儿。”武汉泰森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岩也认为,年轻农民工对建筑工地的劳动强度普遍难以接受。另外,这些年轻人不少是独生子女,从情感上讲,他们的父辈很多都不支持孩子走自己的路。
年轻农民工离建筑工地越来越远,将来还有谁给我们盖房子呢?对此,刘齐辛与刘志岩、程理财等建筑企业负责人的观点非常一致。他们认为,随着当前这批建筑农民工逐渐老去,预计5年后,建筑行业民工荒现象将加剧。
“建筑产业的智能化、规模化将缓解这一矛盾,但其作用有限。”刘齐辛认为,今后建筑行业的生产材料会发生改变。部分水泥、砂浆等生产材料会被轻钢、合成墙体等材料代替;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也会发生变革,有些甚至会在工厂提前把房子“盖”好,再运到建筑工地像搭积木一样组装,“未来的这些发展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用工荒,但却一时无法弥补年轻建筑工的缺口。”
全国道德模范、湖北信义兄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东林认为,尽管目前建筑工人的生活环境有了改善,待遇有所提高,但保险及社会保障问题亟需改善。很多建筑工人都是跟着小包工头干,出了安全事故维权很困难,“这也是建筑工地留不住年轻人的原因之一。”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尚重生指出,要想缓解这一矛盾,除了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收入、加强技能培训之外,还要让建筑工人更有尊严,让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即便工人薪资待遇提高,对整个工程项目并非是好事。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某段隧道工程,每天支付给工人的报酬已经涨到了400元到500元之间,但由于工程款总额固定,用工成本的增加,则可能对工程质量本身产生影响。
未来的工地,将会朝哪个方向发展?一些工程领域正在发展可以替代人力的技术。雄安新区的市民服务中心“1000小时全面封顶”,就是因为大面积采用模块化的装建拼装,箱体模块运送到施工现场后,只需经过简单安装即可完成。
中建的陈女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种“装配式建筑”是国家目前正在大力提倡的一种建筑形式,与传统工艺相比省去了大量的现场浇筑等过程。她乐观地表示,长远来看,当下面临的诸多用工问题,都会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