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李广生:备课,是精细一些,还是粗犷一些?
备课,到底备什么?
作者:李广生
备课备什么?按理说,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多少专家学者著书立说,多少骨干教师现身说法,都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每年,各级各类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机构,要举办多少活动,印制多少资料,那些洋洋洒洒的教学设计,从高屋建瓴的指导思想,到条分缕析的课后反思,不都是为了要示范备课备什么,以启发同行吗?
但是,为什么,无论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但接受过系统师范教育的年轻教师,还是久经沙场长期在教学一线打拼的经验丰富的成熟教师,都会在这一问题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呢?
备课,是精细一些,还是粗犷一些?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把所有学生能想到的、能出现的问题,都提前准备好了,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这样的精细化备课真的好吗,会不会因此导致“教”的泛滥,而挤占“学”的空间?粗线条的备课,不拘小节,不琢磨细节,顺其自然,随心所欲,毫无疑问的会因为准备不充分而导致课堂效率降低。
备课,到底备什么?
可能立即会有人站出来回答,给出的是标准的,教科书式的答案,如“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还有“四备”“五备”,甚至“六备”“七备”。可是,这些答案,真的有用吗,除了可以作为“成果”之外?试问,多少教师,是按照所谓的“三备”或“四备”的模式和要求,精心的准备每一节课的?但是,我们能说他们——那些没有按照规定的模版书写教案的老师——就是没有认真备课吗,就是对工作不负责任吗?
我经常到学校听课,听的都是最原生态的课。课后和教师交流,我会请教师拿出教案。实话实说,会有些教师拿不出教案,还会有些教师拿出的教案和实际教学,只有课题是一样的,具体的教学流程,差不多毫无关系。有很多人批评教师,说他们上课时“背教案”,按照教案亦步亦趋的上课,离开教案就不会上课。事实上呢,还有些教师,根本就没有教案,是随心所欲的上课。当我对这些教师提出质疑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哑口无言。但还有一些人,觉得委屈,提出申辩。为什么?因为他们真的认真备课了。查阅了很多资料,参考了不少案例,进行了精心设计,只不过没有形成可供检查的教案罢了。
当然,这里讨论的是备课,而不是教案。二者其实并不完全相同。有位和我同龄的教师说,知识间的联系,是她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我想建议他,不要急着去补充学科知识,而是要改进备课。变一节课一节课的备,为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备,或一个主题一个主题的备,变围绕知识点的备课,为关注大概念的备课,知识之间的联系自然就会建构起来,教学就不会那么琐碎,也不会那么僵化了。
备课备什么,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非要死乞白赖的挖掘教材吗?多少人能够像孙猴子那样,“既能够钻进去,还能够跳出来”,是不是有很多人钻进去就出不来了,最后只能“教教材”了?设计一个核心问题,仅仅一个问题,难道不叫备课吗?设计一个主题活动,围绕活动的开展,精心安排、统筹规划,难道不叫备课吗?设计一个具体任务,来自真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具体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难道不叫备课吗?备课非要写教案吗,完成一个活动方案、问题解决方案、项目实施方案,为什么不是备课?……
我想说,备课备什么,其实可以有更多的答案,和更有创意的答案。创新,可以从备课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