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业教育优秀论文:“成都制造2025”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新
《“成都制造2025”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摘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正在引领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成都制造2025》,为成都制造业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描绘出“三步走”的宏伟蓝图,也为我市职业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本文在对作者所在单位装备制造学院、轨道交通学院两个二级学院专业集群建设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链为导向的集群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应用于实践,通过全方位开放办学、深度产学对接、全力实施四大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在创新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多样化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157”总体发展思路 成都制造2025 人才培养
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确立了“一元统领、五位支撑、七大任务”的“157”总体发展思路。其中,工业作为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是现代经济的脊梁,是城市强盛的根基。良智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出,工业“一业定乾坤”,要采取工业强基行动。做大做强工业是现代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也是成都现阶段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一重大的战略决策面前,高职教育如何适应新要求,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已成为我们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深刻认识“成都制造2025”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成都制造2025规划》提出,成都必须紧抓机遇,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上,更加主动融入国际、国内区域和产业分工体系,更加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更加主动瞄准中国制造的发展方向,找准在中国制造新一轮战略布局中的定位,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在战略目标上,坚持“一业定乾坤“,”按照“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实施大智造,推进大融合,融入大循环”的发展路径,经过10年努力,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制造业强市行列,成为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步骤安排上,实施“三步走”战略,力争十年实现总产值翻2番,到2025年,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万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进入副省级城市前3位,年均增速9.0%;产业梯次发展上,三个层级推进,构建“大创造”、“大智造”、“大车城”3大工业板块和N个县域工业园区的“3+N”工业空间布局体系,形成多点支撑发展格局。[1]
可见,在“中国制造2025”时代,成都工业生产将呈现前所未有的特征: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二是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裂变式发展,真正实现工业生产的灵活性,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重新定义技术、生产与人的关系。因而,对通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将成为“成都制造2025”的核心力量。
二、学院在转型升级发展上亟需实现同步转型
在对我院装备制造学院、轨道交通学院的专业集群建设等情况进行调研后,比对“成都制造2025”对人才的新需求,深感我院在办学机制体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存在专业设置与结构不尽合理、专业人才规格单一、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
一是专业设置大而全,不利于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制造业从“自动化”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型,迫切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跨专业协作的复合型人才。而我院仍然以传统的专业发展思路培养人才。这一基于传统工业生产的专业分工与岗位分工,很难适应“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新要求,[2]亟须打破专业界限,真正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启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
二是专业人才规格重“硬技能”的培养轻隐性技能“软技能”的培养,难以适应生产方式的变革。[4]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将更加重视专业技能基础上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人才的能力结构将从“知识——技能——素质”的培育过程转变为“素质——技能——知识”的倒三角培育过程[5]。而我院在人才培养上更多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而轻视对学生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职业素养等的培养,毕业生能力差、发展潜力不足,无法满足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要以工业精神为引领,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重视合作精神、契约精神、效率观念、质量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与创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专业技术、职业品质、创业能力等和谐、充分的发展。
三是校企合作还没有实现真正融合,难以提供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力支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出多年,但很多的合作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究其原因,在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把握企业的真正实际需要,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实际脱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成为“成都制造2025”的瓶颈。因此,为服务“成都制造2025”,我们一定要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形成与“成都制造2025”相匹配的新形态,形成政府、社会、学校、企业之间的合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尚一技之长的良好氛围。
三、学院在创新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与实践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重点打造的以工科为主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面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常态和“成都制造2025”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为宗旨,遵循“以人为本、铸造未来”的办学理念和“以德润身、技臻至善”的校训,按照“办一流高职、育大国工匠”的办学定位,实施“依法治校、改革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四大发展战略,在创新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提出“以产业链为导向的集群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应用于实践,通过全方位开放办学、深度产学对接和全力实施四大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学院特色化、集团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一)全方位开放办学
1. 探索开放的合作办学模式。深化校地、校企、校校联系与合作,扎实做好协同创新、协同培养、协同项目等工作,提高与省市经济建设的契合度。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模式,走进产业园区促进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技转化,实现与省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同时建立理事会制度,搭建“政、行、企、校”联系合作桥梁,实现多元参与、民主决策。
2.构建开放的“办评分离”治理体系。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从“外部”对学院内部治理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评价,为学院自我研究、自我把脉提供客观佐证,保证决策系统运行的科学公正。
3.搭建开放的终身教育平台。搭建教育培训“立交桥”,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之间开放兼容,构建并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学生、企业员工、社会人员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公共实训基地并对外开放,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提供硬件平台。
4.树立开放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坚持开门、开放办学,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英国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TAFE模式、德国双元制等,通过国际资格认证、课程体系引进、合作办学等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打造开放的工业文化传承基地。学院结合以工业为主的办学特色,开展以工业文化传承为主线的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开放的“三馆一区”(工业博物馆、校史馆、工业图书馆与工业文明体验区)和“四川省工业文化科普基地”,使学院成为传承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及学习、传播工业文化的重要场所。
(二)深度产学对接
1. 坚持集团化办学理念,创新“职教集团+行业协会”形式。学院作为“3+N”集团化办学的牵头学校,领办了成都市财经商贸、汽车、现代物流和建筑4个专业职教集团,托管了蒲江、金堂2所中职学校,充分发挥牵头学校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龙头、辐射和示范作用,调动行业、企业和学校成员单位的积极性,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项目研究为纽带,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改课程研究、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同时,学院作为“成都市工业人才促进会”的执行会长单位,主动对接工业人才培养与“成都制造2025”,促进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推动高端人才交流和政产学研合作,为工业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在政府和高端人才、用人单位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实现政行企校共育人才。
2. 坚持产教城融合理念,创新“产业+专业集群”形式。围绕四川省、成都市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产业规划,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明确重点服务产业,调整优化现有专业,对接产业链构建专业集群,明确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汽车工程、信息工程、物流工程、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等七个专业集群,形成“以产业链为导向的集群式人才培养模式”,并走进园区办学,依托七个专业集群分别在蒲江工业园区、金堂工业集中区、龙泉经济开发区、新津工业园区等七个产业园区规划创建特色分院,实施“一园一院”工程,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现实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3.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创新“国际合作平台+国际标准”形式。学院作为中德创新产业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单位,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积极与德国、奥地利的政府组织、协会、企业、教育机构等合作,创建“中德创新平台”,建设中德(成都)AHK职教培训中心、中德(成都)BASF汽车涂装培训中心、中德(成都)戴姆勒—奔驰培训中心、奥地利成都国际标准焊接培训中心、中德(成都)威斯巴登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中德(成都)DMG现代制造中心等中德跨企业培训中心,本土化国外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国际相关专业标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4.坚持文化育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学院围绕“文化育人”,将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工业素养等内容融入课程,贯穿学院专业集群建设和教育教学内容之中。立足学院工业文化特色,坚持工业文化进校园、行业文化进院系、企业文化进班级,通过艺术与人文社会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形成兼具职业素养与工业文明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三)全力实施四大人才培养行动计划
一是“大车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围绕“大车都”,与龙泉驿区人民政府、同济大学、一汽大众等,共同打造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产业分院,为汽车产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大智造”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围绕“大智造”,与AHK(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蒲江县人民政府、德国库卡公司等,共同打造“以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分院,为我市重点装备制造业提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与金堂县人民政府、成都海特高新等,共同打造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航空产业分院,为航空产业提供高端人才支撑。
三是“大创造”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围绕“大创造”,与省市商务委、市经信委、天府新区,共同构建中德(成都)创新产业职业教育合作平台,打造中德跨企业人才培训中心,为中德产业创新提供人才培养培训服务。
四是“轨道产业之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围绕“轨道产业之都”,与成都铁路局、成都地铁公司、成都公交公司等,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同打造成都市交通运输生产型公共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协同创新,与西南交大合作,加快建设轨道交通新材料研究应用转化中心,不断增强服务轨道产业的能力。
作为成都市重点打造的工科高职院校,我院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下一步,学院将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定地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和成都“157”总体发展思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筑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出新贡献。
(作者:姚凯 王士星,单位: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成都制造2025规划》
[2]曹雨平.职业教育如何应对“中国制造2025”,《中国教育报》2015年7月16日第11版.
[3]刘洪一.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变革 ,2016年01月27日光明日报.
[4]石伟平. 加强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期).
[5]陶宇,来建良.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与真实性评价.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
编辑:蒋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