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基于学习者立场的教学设计
《基于中职学习者立场的教学设计》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师从师任教必备的基本功,它往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方向,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关注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共情学习者,站在学习者的立场,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们的经验、了解他们的需要,教给他们最需要的。
关键词:思维流动 教学设计 学习体验 同理心 终身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德育课堂理应成为学生思维流动的地方,但现实的状况却不容乐观:
1、课堂上真正听课的学生很少,大多低头玩手机,埋头睡觉。
2、教师教授过多,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生思维基本处于抑制状态。
这种现状据调查的原因:
1、学生意识层面的不重视,认为这样的课没用。
2、大多数教师依旧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主体,忽视思维的流动。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生命无止境的相遇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真实生命,拥有各自独特的生活经验,当他们在课堂上相遇后,他们带着各自的兴趣、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共同建构起课堂架构,会涌现很多无法预设的教学信息,甚至于突发事件,错误、疑问等,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生成性和不确定性,由此生发出无限的可能性,遗憾的是,现时大部分的课堂教学只见预设,不见生成,教师迷失在“确定性”中,害怕“不确定性”,害怕改变,甚或,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会用各种手段(纪律教育、漠视)等防止非预设生成。将课堂控制在自己预设的“确定性”中,这样的课堂,学生就是一架高速运转的录音机,而不是一个真实的生命,没有生命的灵性。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教学设计是一个适配的切入点。
教学设计是教师从师任教必备的基本功,也是目前教学改革中最需要改革的,因为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教”为中心的,主要研究“教”,站在“教”的立场,忽略了学生的“学”,教师和学生两个生命之间被阻断,无法流动,教学成了单边活动,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思维抑制,无法形成难忘的学习体验,也无法通过互动建构新的知识,更不要说创造性思考,最终,教与学脱节,各自游离,无法相长,德育课堂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所以,教学设计需要重新认识、建构,才可能有课堂中生命的流动和无法预约的精彩。
二、教学设计一定要基于学习者的立场
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体现学生主体性,是一堂课的整体架构,它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们的经验、了解他们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教给学生最需要的,使学习有意义,成为难忘的体验,并更具有激励性,帮助教师摆脱传统的“讲课,考试”教育方式,使学生从填鸭式教学中转变过来,让课堂有趣有效。
我在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专业与职业生涯》一节时,需要完成两个认知教学目标:职业群概念,职业与专业的关系,内容枯燥、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备课时我不断的问自己:学生想了解什么?我抽离自己,站在学生立场思考,感受他们的需要,有了这些准备后,我设计了“画职业树”的教学活动,用这个活动串起整堂课。具体操作如下:
先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本门课伊始就有按要求分的学习小组),然后每小组从教师处领取一份发布社会公开招聘真实信息的报纸,各小组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最后,各小组将本组的职业树画在黑板上,教师再分析各组的职业树,并完成教学任务的讲解。
1、每小组从招聘报纸中找出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并用一棵树的形式进行诠释。(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找到的对应职业放到一棵树你认为合适的位置)
2、找出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的要求,依照要求我们应做好哪些准备?
3、本次体验活动可以锻炼我们哪些能力?
教学实践中,各小组拿到报纸后,积极认真,分工合作,最后基本能全班分享。这个教学设计创建了真实的、有趣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环境,学生有较好的代入感,他们都将专业放到树干上,所找到的各种对应职业放到树冠中,并能很形象地诠释“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这个时候,我追加了一个问题:树根上你们觉得应该是什么?启动学生思考,答案五花八门,我适时举出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案例,最后,师生共同将“人性”放到了树根上,在达成认知目标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情感态度目标,自然流畅。
随后,我继续用职业树形象地引入职业群概念,学生就容易理解了。任务中的第二个问题又更进一步印证这个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讨论,他们总结出:年龄、文凭、职业资格证书、经验等职业要求,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轻松理解,并能切身感受到社会对所用人才的要求,以此警醒学生如何更好地渡过学习时光。第三个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跳出来看得更远,实际上是在为学生内化知识搭建桥梁,他们都能很好的理解。
整堂课因为画职业树这个体验活动,学生高度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因为是一年级新生,他们对自己的专业不甚了解,致使在完成专业与职业的对应关系时,学生不能快速寻找,甚至发生理解歧义,需要教师不断的解释,由此耗费了很多时间。但这也正是通过教学设计形成的课堂生成,是学生经验之外的东西,正是教师“教”的着眼点。
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他们独特的经验,学习时他们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基于学习者的立场进行设计,
教给他们最需要的,而不是教师自己都知道的。
三、如何做到基于学习者立场的教学设计
(一)教师要保持清醒,拥有同理心
今天的时代,教育从未如此活跃、乱象,思想从未如此多元、分歧,观念从未如此纷杂、混乱,各种改革层出不穷,身为教师的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定力,保持基本判断力,独立思考,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需要“同理心”。“同理心”是心理学上一个专属名词,又称共情,说的就是: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是站在对方的位置,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对方的处境和情绪。 它是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种能力,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在教学中同样需要。拥有同理心的教学设计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位置,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们的经验、了解他们的需要,教给他们最需要的。
在《生命教育》课程中“与他人相处”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活动:
情境:小李在宿舍里给手机充电 ,还没有充好,同宿舍小杨手机也没电了,直接拔了小李的电池,插上自己的电池充电。过了一会儿,小李发现了,很冒火,骂骂咧咧的大声冲全宿舍的人喊:“是哪个讨厌鬼拔了我的电池?欠揍!”
分小组角色扮演:
1、面对这个冲突,各小组制定一个处理方案。
2、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处理方案。
教学现场,学生热情高涨,觉得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实际,基本本色演绎,呈现出来的冲突解决是他们常用的人际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上,我引导他们结合他们的需要去了解:冲突最常用的五种应对模式:迎合、回避、妥协、对抗、合作,并讨论:五种模式的利弊,最理想的模式是什么?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因为融入了学生的经验、需要,他们印象深刻,并反馈说学到了人际交往的有用技巧。
在现今物化的时代,教师需要保持清醒,用同理心去看待学生,找准他们的需求,站在他们的立场,才可能为学生设计出难忘的学习体验,他们才可能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转化为他们自己内在的经验和智慧。
(二) 教师需要做终身的高效的学习者
《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于教师而言,谁都无法躲避时代的挑战和压力,只有成为学习者,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时至今日,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每一天,身为教师的你都在改变学生的生活,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不能拿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为明天服务,只有学习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学习型的学生,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必须成就自己,与学生共同成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做学习型的教师,一方面能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 另一方面才可能站在学习者的立场感同身受,发现学习者的需求,专注学习体验过程,设计出良好的教学设计,为学习者提供难忘的学习体验。所谓会学才会教,一名教师要想真正地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成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必须做终身高效的学习者。
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学习体验和所学内容并不相关,而是与教学方式相关,也就是说,同一课程的内容取决于教师如何教授,不同的教学方式带给学习者不同的学习体验,难忘、有趣的学习体验学习者不容易遗忘,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创建高效的学习体验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去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形成难忘的学习体验。关键是如何带给学习者难忘的学习体验,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挑战。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基于学习者立场的设计,以学生“学”的方式决定我们“教”的方式。
参考文献:
《认知设计—提升学习体验的艺术》 朱莉·德克森(Julie Dirksen)著.
作者:陈静(一等奖)
编辑:蒋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