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浅论如何构建中职德育有效课堂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二次备课;课堂实效
教学反思是提升中职德育课堂实效的良方,千万次的重复教学抵不上一次深刻的教学反思。“二次备课”中的“二”是一个虚数,实指多次,乃至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教师通过二次备课,才能使教学更加游刃有余,教学才能不断提升和改进,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要。
一、心中有数:明细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和程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在进行二次备课时要注意把教学的三维目标修订得更加切合学生实际,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手段。
1、认知目标的设立要让学生“能够学”
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和认知水平提升的渐进性,可将认知目标划分为易感目标、辨析目标和灌输目标三种。即学生易于感知且能自觉内化的目标、需经过师生共同讨论才能理解信服的目标以及教师需要通过教育手段强化的目标。
由此,笔者将本课初次备课时笼统的认知目标调整为: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主要表现形式,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以及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此外,笔者认为将辨析目标设定为主要的认知目标,既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够增强德育课堂的思辨性,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因概念而无趣、因说教而压抑的课堂情绪。鉴于此,笔者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预设的问题和情境主要围绕“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以及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这个问题展开,确定了整堂课的重难点。
2、能力目标应立足于让学生“学得会”
在日常的课堂交流中,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词不达意、以词代句等怯于表达的交流障碍。这种问题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很难成为课堂的主导。本课“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这一能力目标的确立,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寻事物的根源,接受正反两面信息的冲击,激发学生思维和表达上的碰撞,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而且这一过程会带给学生深刻的体验,可以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要让学生“喜欢学”
一堂有效的德育课除了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还要获得真挚的情感体验。初次备课时,由于案例素材选取的庞杂,导致学生本该自我生成的情感体验流于理解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无法获得。二次备课时,选取了同学身边随处可见的苹果手机作为主素材,借由同学们对苹果手机已有的复杂情感,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关键在强大自身。
信息的爆炸式喷涌,一方面使得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越来越多元化,另一方面学生产生的疑惑也越来越多,甚至有“负能量”,使原有的教学设计遇到严重挑战,威胁德育课堂的正面价值取向和德育教师的公信力。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质疑时,绝不能支支吾吾闪烁其词,而是应直面问题,真诚作答,引导学生做出理性的判断。本课涉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复杂博弈,学生对跨国公司所释放出的浓厚的傲慢与偏见非常激愤,容易产生“中国强大了,不要怕”“抵制X国”等民粹主义的情绪。教师需要因势利导,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把不良的情绪转化为上进的动力和拼搏的意识,帮助学生生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获得本课应有的情感体验。
二、话里有话: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授业”的基本遵循,是学生“受业”的基本来源。课堂效率要高,效果要好,吃透教材是必然,尊重教材是必需,超越教材是必要。
1、庖丁解牛,讲解独到
本节课所授内容依次分为三个板块: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增强风险意识。笔者在初次备课时按照教材原有流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第二个知识点“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与上一节课《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重复,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重复分析,且造成对下一个知识点的过渡衔接生硬,导致整堂课教师含糊不清,学生不知所云的尴尬情境。针对本课内容在逻辑上比较庞杂混乱的问题,二次备课时笔者适当改换了教材原知识点板块的名称和顺序,调整为感受经济全球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实际上通过呈现苹果手机的全球之旅使学生感受“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的辩证分析明确我们只能接受适应经济全球化,引导学生从国家、企业、个人层面生成更好的应对挑战的方法,顺势纳入原有的第二、第三板块知识并适当扩展。通过二次备课的调整,教师整合教材知识逻辑顺序,有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独辟蹊径,突破重点
基本概念是课程展开的基础,课程的重点往往以概念的理解为突破口。对概念的把握,教师应该把它放进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去阐释。本课有一个主概念“经济全球化”和三个副概念(“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按照常规思维,初次备课采用主—副—主进行概念的诠释,但实际效果并不好。二次备课时,笔者找到主副概念之间的桥梁——“跨国公司”,在快问快答概念之后并不纠缠于概念的具体分析,而是把概念的阐释放进微课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苹果公司(苹果手机)的全球之旅,直观形象地阐释清楚一系列的概念。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对课程概念有了切身的体会,自然会做出带有情感色彩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整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显得非常自然流畅。
3、隔山打牛,解决难点
德育课的学科特色是大量涉及社会时政热点、敏感问题的研讨,对这些问题的把握影响着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往往这些问题也非常容易激起学生的矛盾情绪,抛出突发问题,挑战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所以,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所在。在分析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时,学生很容易产生“抵制X国”、“抵制X货”等负面情绪,笔者初次备课采用产品生产的全球化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生有一定的认同感。二次备课时,笔者注意收集我国企业做大做强成为跨国大公司的案例,增强了说服力,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性地分析问题。
三、亲上加亲:深入了解学生
学生既是教师的教学对象,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受限于教学对象的情况。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师必须弄清楚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以及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才能真正做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因循学生知识结构和需求重点教学
首先,教师应借助学生反馈教学效果的常态机制,从广度和深度上摸清学生已掌握的政治经济理论知识。笔者在初次备课时,在课前预习部分安排了学生根据家乡经济发展特色谈谈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并将这部分内容的课堂讨论作为设计的一个重点。但实际上,很多学生无法自觉预习,少部分预习的学生也难以在其薄弱的知识基础上,描述清楚如此宏观的问题,教学效果远远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其次,了解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情况。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展开德育教学,不仅能大大提升学生的课堂关注度,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再次,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点。切中需求点如同打通任督二脉。学生对提升就业质量的关注度是最高的,所以笔者在引导学生讨论国家、企业、个人多个角度的应对策略时,又侧重于帮助学生厘清: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会获得哪些机遇和挑战?“我”又该如何应对?这样做既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授课
中职生正在三观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良莠不齐的信息会妨碍他们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比如,前文所谈到的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问题,就会有不少同学会作出片面的、带有偏激情绪的论断。逐步引导学生由机械的思维定式向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方式转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理性判断是非的能力。
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教师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教师要想缩小这种差距,顺利完成原有教学计划,必须组织学生展开有效的课前准备。笔者在初次备课时,预设的课前预习题目过大,学生无从下手。二次备课时,笔者将笼统的问题分解为层层递进的问题组,在帮助学生培养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的同时,难度适当的问题的解决很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四、优中选优:精炼选择素材
1、选材要精当
精选教学素材,用好用足教学素材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德育课的“含金量”。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能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感官的,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素材案例。素材不宜庞杂,如果能做到一案到底,不仅能明晰课堂逻辑,将问题分析得淋漓尽致,还能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案例素材的选取还应坚持形式必须服务实质内容,避免过于花里胡哨冲淡主题。
2、素材要恰切
笔者在初次备课时曾经使用过两种方案。第一种,就地取材,全部使用教材的案例。但教材的案例庞杂不成系统,学生兴趣不大,而且也出现了课堂主题向教师讲授案例背景倾斜的问题。第二种,前段选择苹果手机的全球化进行分析,后面加入家乡经济发展特色知识点和讨论。从学生的反馈效果来看,学生无法综合驾驭这样的素材。汲取失败的教训,笔者在二次备课时修改了第二种方式,将后面的案例换成了我国手机自主品牌如何应对全球化,从而保持了话题的统一性,帮助学生借由手机这个人手必备的现代化通信工具构建了整体知识体系,拓展了全球化视野。
3、使用要随机
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生成的过程。“教无定法”,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随机牵扯到其他的新素材。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鉴别能力,将素材迅速地做关联性区分和主次对待,根据知识结构的需要进行分析与综合,随时调整素材的利用方式与时机,将素材的效用最大化。当然,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存在知识面的盲区和结构性的漏洞问题。在课余时间,教师要注意收集素材,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在备课时能迅速找准有生活、有目标、有亮点、有新意、有话题、有情感的素材,恰当而精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五、技上加技: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要基于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进行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应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综合感官系统,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划一划”“做一做”等手段,便于学生学和老师教,利于知识的落实、理解、把握。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讲授、小组讨论、谈话对话、课堂辩论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尽量减少使用讲解讲授教法的频率,优化讲解讲授的形式。笔者在二次备课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制作了微课视频,大段枯燥乏味的政治经济理论在生动的图像、轻快的背景音乐、轻松幽默的解说下变得生动丰满,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对德育课堂说教、无趣的反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兴趣,有激情。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长和目的指向性都应非常明确。运用小组讨论教法时要注意预设的讨论问题必须开放性适宜、矛盾的对立统一性交织,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讨论得出多维的结论。笔者在二次备课时设置的“经济全球化到底是福还是祸”的讨论就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但应对策略的讨论开放性过大,学生无法找到突破口,因此还应细化,可结合家乡自贸区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中职德育课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平台,更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德育课教师要想方设法,主动作为,做好二次备课,从多个环节和角度优化教学设计,更要做到守土有责,创新有为,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做“低头族”,成为“聆听着”“思考者”“讨论者”,使德育课成为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树立三观的“孵化器”。
参考文献:
[1]陈海珊.二次备课“三部曲”,让课堂更高效[J].现代职业教育,2016(9).
[2]王强,陈亚玲.一线教师备课反思中的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7).
[3]吴志民.浅谈导学案二次备课的体会[J].新丝路,2016(9).
[4]叶立军.教师备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化解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3(1)
作者:王敏(二等奖)
编辑:蒋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