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业教育优秀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及实践研究
2019-07-17 09:25:54来源:100唯尔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及实践研究”主要改革成果和实践效果》 摘要:本文是四川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及实践研究”的结题报告部分节选内容。论述了研究取得的理论成果:与企业合作开放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以学生为本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课程体系,以及具体实践效果。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岗位需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质量评价

一、理论成果,取得了四个方面的突破


1、解放思想,开放课程开发建设过程。

本次课题研究打破以往课程建设的闭门造车,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与行业企业积极合作,做到职业教育成为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开放式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往在课程开发环节上没有企业的实质性介入,造成课程设置与实际岗位需要联系不强,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在本课题的前期调研阶段,课程开发的专任教师们,大量走访学生就业企业,相关行业企业,对学校毕业生、顶岗实习学生的就职企业进行企业实地调研和网络问卷调查,具体分析统计数据,解构传统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学校课程,按照岗位需求设置教学目标,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未来的实际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并将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贯穿其中。


同时,课题组在这个阶段,通过广泛的调研,加强企业参与度,与调研企业员工积极合作,撰写并发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及实践研究>企业及学生调研和分析》、《机械设计知识在公司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论文。


这种企业参与的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行业的发展水平、科技含量和职业岗位结构变化直接决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设计、标准制定、内容编排与教学模式,真正做到行业发展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大了行业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认可度,也极大地促进了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发展。


2、更新教学理念,打造全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以老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实验、实训与教学分离的老课程模式,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打造全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切实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从改变教学条件和环境入手,改造原有课堂一家言的旧教学模式。


由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所具有的职业性特征,一门课程有时涉及到多个场地、多个情境、多位教师,为保证学生顺利实施与完成项目任务,除多媒体教室外,设立各个课程的专业教学场地包括:机械基础专业教室、电工专业教室、液压专业教室、底盘专业教室、发动机专业教室、及汽车实训基地等。


第二、大胆变革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师的理论讲解和技能传授要尽可能采用启发引导式,启发学生去思考,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创新思维训练。


课程建设小组坚持育人为中心,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机械基础》、《电工》等形成了一套以形象式、启发式、问题探究式、小组讨论式等互动式教学为主,以多媒体动画、图片演示、模型演示、实验课、习题课等为辅助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注重多媒体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的理实一体化结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自学与创新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汽车驾驶》、《液压》、《底盘》、《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课程的教学确定遵照任务驱动,坚持将枯燥难懂的教学内容融入工作过程中,整个课程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每个学习情境包含不同的工作任务。实践主导,能力拓展,教学做一体的原则,以典型任务为目标配以行动导向为指引;以学为主体,导为主线实现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最终实现课程的知识目标:够用为度;技能目标:从模仿到熟练;情感目标:职业素养的养成。


第三、教学中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完成一套与课程整体设计和任务单元设计配套的多媒体立体化教学资料库。先进的教学理念,应用与教学实践中——灵活使用前期《机械基础》、《底盘》、《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精品课程资源。


3、确定科学的建设思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应从树立“以能力为本位” 的课程理念。在课程设置与开发中,对企业的用人岗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岗位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和各种专项能力,然后将这些能力进行提炼并归纳出知识点和技能点, 通过不同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组合来设计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见图1)

1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框架

4、体现职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最新理念,摒弃以往忽视受教育学生,真正以人为本,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培养下,职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必将获得提高,有利于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课题设计方案》明确指出:教学改革从顶层设计、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的每个环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师生角色得以转换,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教师从最初的讲授者,引导者直到学习的陪伴者;学生的学习自主度逐步升高,从最初的凝听者,参与者直到学习的主导者。教学改革从理念、内容、方法到评价,处处更新。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得到增强。在顶岗实习调查中也反映出,学生的岗位技能有一定提高,企业对学生的肯定程度也有所增加。

二、 实践成果


1、获取大量企业实践一线调查资料。分析反馈资源,确定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就业方向与岗位需求。

2015年6月至8月,课题组现场实践:调查中铁二局成都地铁7号线四标项目部六分部、中铁一局建安公司等5家成都企业和项目部。远程网络调查:中铁一局西藏林拉项目部等近25家企业和项目部。同时,对长期与我校合作的30多家用人单位和2013级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90份,对毕业生的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98份。2016年3月对在校2014级学生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15份。


2、进行了用人企业和学生现状分析。

(1)用人企业对中职学生的需要程度较高

60%的调查企业,初始学历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在岗员工(包括顶岗实习学生),占企业员工比例为30%——60%。


(2)用人企业和毕业生都非常重视各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80%的调查企业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涉及本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70%的被调查学生接受了各类岗前培训。


(3)企业更重视中等职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期待超过对薪酬的需求。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同一个学生,在一年在岗实习中,没有更换岗位的占67%,23%的学生,可能会涉及多个岗位的更换或者调整。企业与学生在职业选择与调换考虑的多种因素中,首先考虑 “与专业对口”。


在回答问题“在未来3年内,你是否有计划获得更高学历?”中,33%学生选择“是”。反映了学生毕业后再继续学习和晋升的要求。


(4)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学习,不仅决定了学生岗位实习效果,并且直接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在岗位工作时的多项能力。


3、以工作岗位需求构建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只有在做中学,学中用,才真正有学习的动力,才有学习的需求,因此,构建并且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提升理实一体化的真正作用。


4、按工作岗位需求构建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

按照企业需求和前期进行教学改革的2012级毕业生、2013级顶岗实习学生的调查基础上,确定就业岗位需求 ,从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修订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选取其中典型的六门课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相关课程同时完成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全面教学模式的改革完善 。

图2 按照工作岗位需求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思路框架

5、调整完善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缜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本次课题顺利完成子课题,学校建立了教学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三结合” 评价体系。


第一、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模式定位是否准确;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是否可行,课程体系是否适合用人需求,课程标准是否完整、科学、规范;教材内容是否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评价。


合作效果评价,主要以是否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企业、社会用人要求的全方位评价,包括校内、校外考试、考核、各类竞赛成果、顶岗实习评价和就业效果评价。多年来,各项指标均达良好。


第二、学生评价。学生是享受教育的直接顾客,学生评价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学制的满意度、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模式的满意度、教学管理的满意度、学校生活的满意度和对自身持续发展满意度的评价。多年来,各项指标均达95%以上。


第三、用人单位的评价。用人单位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办学质量的检验,也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长效发展的外在动力。主要包括对学生个体思想政治素质满意度、业务技能满意度、工作能力满意度、团队协作满意度的评价。从调查结果显示来看,各项指标均达95%以上,就业率99.5%。


6、初步尝试研究学生学习成绩追踪反馈系统,构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成绩反馈)三要素的良性循环模式。

课题组对教学改革的六门主干课程,按照2012、2013、2014三级学生的最终成绩评定进行追踪归因分析,做出各科成绩三年级平均分折线图,和各科分数段柱状图,在结合每科目具体学生调查表,通过大量数据研究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出教师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时修订、调整,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对学生成绩及调查表的追踪分析中,明确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成绩反馈)是相互制约、影响的三要素,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各个方面及时修订,如图3所示,对此三要素组成的循环系统进行的有效分析,保证了此良性循环的继续。

图3 学习三要素循环图

7、建立了完整的主干课程课堂任务练习题库并配备详细答案,让学生每次任务完成后及时过关,及时掌握。


8、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实现了受教育对象的长效持续发展。

在课程改革中,引入国家职业标准,构建“双证制”课程体系。“双证制”是指毕业生既获得毕业证书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两类证书。 让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能够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获得代表其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达到企业第一线职业岗位用人能力要求的重要检验和评价措施。


三年内,本校机械类专业学校获取国家资格:证书车工、钳工证书、汽车修理工证书、维修电工证书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学生人数的88.40%、84.84%、95.04%,特别是课题研究的一年内,2014级学生,对三证的获得率分别上升为95.24%、90.47%、97.30%。


国家资格证书的获取,不仅利于学生未来求职与工作,而且利于受教育对象的长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鲁昕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讲演《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 2014

[2] 蒋丹 王振华 张雯 蔺学明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及实践研究”课题设计方案四川教育2015.12

[3] 王振华 蒋丹 蔺学明 徐瑞龙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及实践研究”企业及学生调研和分析 四川教育 2016.1

[4] 李术蕊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12

[5] 廖惠瑛 王振华 张雯 唐化文 锐意更新职教理念 全力促进教学改革 全方位实现德国职教经验本土化《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1

[6]孟铁鑫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研究 成人教育 2013 .3


作者蒋丹王振华蔺学明张雯(一等奖)


编辑:蒋汶君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