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业教育优秀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应用文写作生活化教学初探
2019-07-16 19:39:20来源:100唯尔

  《中等职业学校应用文写作生活化教学初探》摘要:教育即生活,应用文写作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设置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重视写作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采取情景体验、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提高表达能力。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生活化教学

  “学会写作常用和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职业准备教育的需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中职语文特别强调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有的专业还专门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

  但是,从课堂教学和毕业生追踪的反馈中,我们看到,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效率不高,学生的写作迁移能力不强。

  笔者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写作思维训练的内在规律,尝试将生活化教学理念纳入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并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应用文写作生活化教学的提出依据

  (一)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为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教育理论家、认知科学家、行为主义者和人类学家一致认为,与学生个人、家庭、社区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也启示我们:生活本身具有教育意义,课程和教学同样应具有生活意义。

  在中职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首先要解决学生有话可说的问题。作文过程不仅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反映学生对生活社会的认知能力,是学生知、情、意的表现,如果应用文写作教学在程式和套路中兜圈子,就远离了学生的经验世界,教学空间局限于狭小的教室,就着例文做简单的模仿,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无法掌握作文的真谛,更无法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二)提高表达能力是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

  语文思维培养理论认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只要能提高学生将来应对实际工作、应付社会生活所应具备的写作能力的写作活动,都可称为应用写作。因此,应该从提高学生用平实的书面语来准确清晰地表达这一能力出发制定应用文教学目标。要让学生学会清晰明白地叙述、准确得体地说明、深入透彻地议论、真诚自然地抒情,懂得面对什么受众、运用什么格式(文体)该说什么话。在教学的过程中,打破以课本为唯一依据,以课堂为唯一场所,以教师为唯一传授者的单一闭塞的教学模式,让写作教育走进校园、走进社会。

  应用文写作教学不是孤立的学科,它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说话能力紧密相连。学生只有在读写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基础语感”才能进一步发展相应的“文体语感”。

  二、应用文写作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和实施原则

  应用文写作生活化教学是将写作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写作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写作,通过写作参与生活,获得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生本原则。

  生活化写作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基点和起点,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予学生启发、引导;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使写作真正成为学生参与生活、专业实践的过程。

  2、开放原则。

  生活化写作教学的教学资源、教学空间、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都呈现一定的开放性。写作教学将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将有效地得到整合。

  3、实践原则。

  在应用写作教学中,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生动、客观的现实世界中,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领悟。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用手中的笔去参与社会生活。生活化写作教学还通过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把写作与听、说、读联系起来,与专业学习联系起来,实现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世界观的整合。

  三、应用文生活化写作的实施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1、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按能力目标设置写作内容。

  笔者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按能力目标将写作教学的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综合提高模块。见下表:

  2、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适当调整写作内容,写作训练更有针对性,吸引力。

  笔者根据不同专业的写作教学课时,在总体构架的基础上会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把写作教学的重、难点辐射至不同的专业、岗位乃至工种,使各专业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作为写作教学的源头活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有效的提高各专业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在二年级教学中,学生正好参加了野外测量实习归来后,笔者就设置了让学生练习写作《实习心得》、《实习小结》、《关于测量实习的报道》、《假如我是测量工》,本次练习涉及生活随笔、总结、新闻、讲话稿、短评、报告等文体的写作。这种一个题材几种文体的写作方式,结合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专业内容,效果较好。

  (二)转换教学方式

  1、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一般应用文写作教学都采用范文分析、例文比较、模仿行文、自主作文交替反复训练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先建立整体感知再经历实战演习,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课堂教学手段。在生活化写作教学中,应用文写作的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教学空间和时间都得到了延展,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也更为灵活。

  生活化写作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学校生活,写作课拓展到实验室、专业课、团委、学生会、运动会、主题班会等学校的各项工作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土石方实验过程中,笔者与专业老师联系进行了一系列写作活动,包括引导阅读资料(专业资料和写作范例)、确定写作课题(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商议)、编写计划或活动方案(分小组进行)、边实习(实验)边记录边整理、实习(实验)后再做书面总结、最后再由学生做自评互评。

  2、开放练习写作时间,强化应用写作的实践性。

  生活化的写作教学重在指导学生用写作参与社会实践,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专业学习需求,教学时间的开放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写作练习时间。笔者所教的一个学生会干部,在一个学期中,他除了写过多篇校园新闻,还有文明礼仪倡导书、 入党申请书、学生会工作计划和总结、调查报告、文明学生材料等。该生为了写好以上文章,反复修改,多方请教,可见,学生的写作训练完全可以参与社会实践。

  开放式写作打破了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一些“写作储备”。课堂主要集中讨论学生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完成写作的时间可以延伸到课后。事实证明,学生在课后通过自主探讨写作的质量比课堂限时作文质量要好得多。时间的开放使学生带着自己自主学习的收获和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新的收获和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是写作教学的翻转课堂。

  (三)创新教学方法

  生活化的应用写作教学主张学生对写作做自主探究、自我建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语文生活化教学这一教育思想理念下,我们创造性地采用了体验探究式写作教学、合作探究式写作教学。

  1、情景体验式教学

  情景体验式是指在应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收集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用信息,分析综合提炼要点,然后形成文章参与体验活动。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写作活动经验,提升表达技能,提高语文素养。比如:在学校招聘学生会干部的时候,笔者安排了一次学生会干部模拟应聘,要求学生写应聘书,面试时的自我介绍、就职演讲稿等。

  2、合作探究式教学。

  合作探究式教学,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互相评论和相互欣赏,写作成为了学生不断超越自己的平台。比如,在学习消息的写作时,我请学生分组收集报纸上的新闻,分析三种标题和导语的写法。在练习写作规章制度时,我把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收集学校规章制度,对照范文研讨学校各类规章制度的不足之处,形成对规章制度的基本认识,然后分组总结规章制度的写法。这些合作探究的方式,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师生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由,而不是压抑、紧张。

  (四)改进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的方式往往会左右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及学习时间的分配;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受到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约。改革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应用写作的生活化教学。

  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形成性评价能起到为生活化写作教学护航的作用。笔者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建立写作学习档案,通过自评、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在写作中,不要求学生一次成文,鼓励学生通过请教老师和同学,反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这样,写作再也不是一种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自我进步的记录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6

  [2]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2011

  [3]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

  [4]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王雪梅(二等奖)

  编辑:蒋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