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教育论文有哪些特点?手把手教你写教学论文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143篇博士学位论文从整体上看,基本研究思想大都遵循“从理论到实践,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从宏观到微观,以微观为落脚点;从国外到国内,以国内为根本;从历史到现实,以现实为中心”的逻辑顺序,在构建研究的理论的框架。其研究不仅局限于高等教育的宏观层面,微观实证研究也被重视。潘愚元先生认为,教育理论来源于三种实践:需要历史研究的前人实践、需要比较研究的他国实践和需要现实研究的当前实践。由此可以看得出,这些博士生在做论文时牢牢把握这三种实践,逻辑严谨,哲学功底深厚,理论知识扎实,能够与专业知识很好的融会贯通。
2.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相统一
在研读这些学位论文时,本研究发现主题是高等教育理念、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经济财政和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类的学位论文多属于定性研究,其具体的研究方法多是文献法、比较法和历史分析法。主题是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与就业、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高等学校教师、高等学校学生、民办高等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和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类的多属于定量研究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类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则种类较丰富。如:2008年,罗丹所撰写的《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一文,采用定量分析获得数据资料,然后调查访谈法与定性相结合;陈然所撰写的《我国高等农林本科院校发展问题研究》一文,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法。
由此可见,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并非是毫无关联的,研究方法是在研究主题和研究对象确定后,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特征以及研究者的研究工作范围与自身实际研究条件来选择的为本研究服务的工具和手段。研究方法为人们提供了分析问题的视角、工具、框架和立论的逻辑起点,它的严谨性和可行性是促进研究深入的一个必备条件,离开研究方法,任何科学研究就成了无土之木,无法成为真正的研究。
文刘恩山(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如 何 选 题
有新意,有学术价值提笔前,先想想思考本研究的价值体现,即选择的这项研究要有一定新意(可大可小),要为教学理论与实践提供引领或支持。
这个新意的体现有可能是: ✔ 能带给读者新的认识和思考; ✔ 用新的方法解决了一个旧有问题并揭示了新的答案; ✔ 给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借鉴; ✔ 设计的新课程、实验方法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等。
若研究者涉及的内容是众所周知的讯息,则这样的研究对学科发展贡献不明显,体现的研究价值也较小。
不具有较大学术价值的例子: ✘ 有研究者欲就生物学课堂的PPT设计提出建议,若这些建议已在前人的文献专著中有所涉及,研究者并未打算提出独到的见解,则本研究不具有较大学术价值。
选题要小而精研究选题中常遇到的一个误区是,认为宽泛的话题更好写,比如: ✘ “漫谈科学素养” ✘ “科学素养之我见”
似乎研究者搜集的资料、提出的观点都能为这个话题服务,但事实上,这样宽泛的选题必然流于空谈,很难做出深入、有价值的研究工作。
研究选题应该小而精,集中聚焦在更具体的方向上,比如,如果想对高中生物学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研究,这依旧是一个较大的选题,需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拆分,例如: ✔ 教师备课的能力 ✔ 课堂实施的能力 ✔ 教师评价的能力 等
事实上,可根据兴趣和研究条件从中选择一个特定领域的教学能力进行研究,这样才可能做出好的研究。
教学论研究的2种基本范式学科教学论研究作为联接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的纽带,一般具有2种基本范式: ✔ 问题驱动类的研究 ✔ 任务驱动类的研究
• 基于问题驱动的研究有非常明确的研究问题,研究者首先需要精准地来描述研究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者需要寻找证据、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现“问题—证据—结论”的逻辑一致性。
例如:想要了解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有哪些错误概念,就需要运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探查学生头脑中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情况,根据实证研究获取的数据结果得出结论,从而回答研究问题,提出教学建议。
• 基于任务驱动的研究有非常明确的任务目标,研究者需要根据设计的目的意图和理念框架来创造教育产品,实现“任务—设计—产品—实效”的一致性。
例如:要开设一门新的校本课程或尝试一个新的实验课模块等。接下来还需要从2个方面收集实证数据来检验教育产品的质量:产品与最初设计目标是否一致;产品能不能用、好不好用。
2查找文献
文献有多重要深入理解你所想要研究的问题中的相关文献是一项好研究的根本。因此,本领域文献追踪和整理阅读工作是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基础环节,文献综述的水平展示了: ☞ 研究者的学术风格和学术视野 ☞ 研究者对问题的洞察力和认识深度 ☞ 直接决定了整体研究工作的质量。
事实上,文献查阅不仅是确定课题时必须要做的工作,而且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工作。通过全面细致的文献阅读,可了解: ☞ 本领域过去的研究情况和现在的研究趋势 ☞ 熟悉研究设计思路和方法 ☞ 在前人的基础上解决新的问题
若文献工作不到位,则有可能出现研究者进行的选题其实前人早有做过,甚至用了更好的方法去做,导致研究者做出的研究成果没有新意、学术价值不大,浪费时间和精力。
英文文献阅读必不可少教育研究就必须要具备全球视野,站在国际化的平台上讨论和研究教育问题。这是新时期赋予研究者的责任,同时也是一个挑战,这要求研究者熟悉国际通用的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了解国际同行的研究状况。
高质量的英文文献还会为研究者确定研究重点、设计研究思路提供丰富的信息框架。这些期刊都应成为生物学教育研究者时常翻阅的读物。
与生物学教育相关的国际期刊有 ☞ Science Education ☞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避免使用二手文献有时候研究者会直接把表述该观点的文献引用照搬过来,而没有阅读最原始的那篇被引用文献,因此并不清楚观点提出的背景情况和上下文语境。
这种被许多作者一系列地逐层引用,并且每一个作者都把引用内容放在自己的语言环境中的做法,很容易扭曲或者偏离被引用内容在最原始文献中的真正含义,无意识地成为完全不合理的误用,并可能作为一个似是而非的弱论据去支持作者文章的结论。
研究者应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对于自己引用的文献要负责任,尽力确保传达的是原作者真实全面的信息。
3研究设计
明确理论依据和研究立场所有的科学观察都渗透着理论。也就是说,研究从一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研究者每一步的思考和决策都有背后的理论作为驱动,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的选择,还是在最后的结果讨论分析中,研究者都是站在一定立场上进行的,或称基于某些理论视角来看问题,因此才会做出了这些选择。
这也意味着在研究伊始就需要明确理论依据和研究立场,并在整个研究中保持一致。
如何收集数据数据的收集方法一般有2类: ☞ 定量研究 ☞ 定性研究
1. 定量研究一般将现实分解为可测量的变量,研究代表总体的样本以及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材料。
典型的定量研究,例如: ☞ 研究者想要研究中学生对不同生物学主题的兴趣,这就需要对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测量问卷,对数据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 定性研究要求研究者进入事件发生的情境,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来精确捕捉研究对象的看法和观点,并使用归纳法分析所收集到的数据并进行提炼。
例如: ☞ 研究者想要研究学生如何产生了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这就需要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鉴于这2种研究各有侧重、各有优劣,综合这2种方法的混合研究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即定量和定性的数据收集同步进行,使得定量和定性研究之间相互补充,扬长避短,将2种研究得出的结果加以整合,从而得出充分有效和确切的结果,进一步深化和修正认识。
确保研究工具可靠有用对于初学者来说,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容易做。定性研究更需要研究者本人对该领域有深刻的见解和经验的累积,而定量研究程序相对固定、结果分析相对客观。
如何做出让人信服的优秀定量研究,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在于要设计出可信且有效的测量工具,否则,由此产生的数据和结论全无意义。因此,研究者要考察工具的信度和效度,确保测量工具是可靠和有用的。
此外,研究者的工具设计同样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这种理论: ☞ 能够代表研究者在该领域内的认识和见解 ☞ 能够促使研究者对于数据结果做出更有深度的分析 ☞ 不仅仅停留在一个简单就事论事的描述
4证据的呈现和分析
整体内部逻辑要一致一个完整的研究,从标题开始、到提出研究问题、到研究工具的设计、到研究过程的实施、到结果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等等,应该形成一条连贯一致的逻辑思维链。
为此,研究者首先应该非常明确本研究关键概念的界定,并在全文中保持一致。
例如: ☞ 进行有关科学探究教学的研究工作,一开始就必须确定,本研究认为“科学探究”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的教学活动能算得上本研究认可的“科学探究”,之后的研究内容就要围绕本研究一开始界定的涵义主题来进行。
没有逻辑一致性的例子: ✘ 研究者在后续的研究中,测量问卷却是针对考查“实验操作”的,实验结果又分析学生实验技能的性别差异,整个研究的概念主题是不断变换的,那么这就没有实现内部逻辑的一致性。
观点的提出要言之有据教育研究不是谈感想、说体会,教育研究中观点的提出要有证据支持,观点与证据之间要有比较严密的逻辑关系。
换句话说: ☞ 研究者要不断问自己,我凭什么这么说?
研究证据来自2个方面: 1. 前人研究文献的支持,需要列出引文注释 2. 研究中收集到的事实数据
有些研究者喜欢将标题划分为若干个口号,每个口号下面又各举一个例子用以说明,需要注意的是,证据不是举例说明!
证据不足以支撑观点的例子: ✘ 比如,在标题“优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初探”下,第1点,课前预习提问、激发学生兴趣,举了一个预习提问的例子;第2点,课中形象讲解、发展学生能力,举了一个形象讲解的例子;以此类推。这种不是教育研究,这种形式的“论文”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支撑观点!
如何改进: ☞ 研究者需要问自己,如何界定“优化”,如何证明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优化”?进一步针对每一个小点都有问题,如:这种课前预习提问方式真的能激发学生兴趣么,你怎么知道?
避免空泛的讨论教育研究要力图揭示规律,提供教育现象的解释和预测,这意味着针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研究结论的讨论要具有一定深度和指导意义。
价值不大的研究可能是: ☞ 仅落脚在对现象就事论事的描述上 ☞ 仅落脚在一些大家熟知的口号上
仅落脚在对现象就事论事的描述上,比如: ✘ 在一项针对教材的研究中,研究者统计了生物学教材中各类插图的比例,如果研究者仅向读者呈现了这些比例数据,这是远远不够的,读者期望能看到研究者讨论揭示数据背后所代表的含义,期望在研究者这里获取对编写教材或使用教材的启示和建议等。
内容空泛(即便是研究者确实提出了一些讨论),则会使得整个研究的价值大打折扣。比如: ✘ 教材插图的编制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等
美国科学教育研究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NARST )旗下的科学教育权威期刊《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在审稿要求中明确指出:
☞ 论文结论应有数据支持,能够回应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并要讨论本研究对科学教学的重要启示。
5论文的写作
题目宜聚焦内容且精炼部分研究者喜欢将论文题目命名为很大的一个领域,这样产生出来的问题因为太大,所以很难深入。比如: ✘ 新课标下的探究式实验教学
建议研究者将论文题目缩小,直接聚焦为本研究的内容,以命题形式表述出来,这样读者通过阅读论文题目,就能一目了然地大致了解研究者的核心内容。比如: ☞ 概念图教学策略对促进学生理解生物学概念的研究
另外,论文题目文字上要简洁、通顺、清晰、没有歧义。
分清别人的和自己的观点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绝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用以整合的信息不仅来自于本人直接获取的数据信息,还来自于其他教育研究者的工作成果,
比如:前言、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部分基本上是别人的工作,研究方法有可能有别人的工作,研究数据结果应该是研究者本人的工作。在讨论部分可能也会用到别人的一些观点来帮助分析。
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写清楚这些文字来自谁的观点,是自己的观点还是其他教育研究者的观点?这是至关重要的。但凡引用了别人的陈述和观点,研究者都有义务和责任标明观点的来源出处。
指代要明确清晰研究论文中经常需要出现术语、陈述、俗语和代码等,这些内容都是研究者熟悉的,因此研究者也容易忽略对它们进行必要的解释,导致读者在理解文意时产生困难或偏差。
比如: ✘ 文中使用某个英文缩略语而没有列出英文全称或必要的说明 ✘ 文中提到某项评测项目但未列出具体项目名称
研究者需要尤为关注这一点,形成清晰的写作风格,避免模拟两可、含糊不清的指代,更不要对某些内容欲言又止、闪烁其辞。
文章来源:刘恩山,张颖之.以科学研究的思路和范式进行生物学教育研究.生物学通报,2013,48(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