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教育论坛】《农村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
2019-07-24 10:21:19来源:100唯尔

一、课题研究报告标识

陈延江,现任庄河市栗子房镇中心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小学一级职称,于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期间,主持完成了《农村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WK2015064)的课题研究。

课题组主要成员如下:姚长华、冷利、刘志超、田丽、于香慧、徐寒凤、李静姝、陈晶、王飞、车美、孙芳芳、于春君、王华、蔡菁华。

二、课题研究报告简介

(一)标题:

《农村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实践研究》

(二)摘要:

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及《大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于当前农村留守儿童课业辅导及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的教育现状,结合学校自身发展,我校提出了《农村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课题。课题自2015年6月提出,2015年7月正式立项,2015年9月进行开题论证,2016年9月完成课题研究中期研究报告,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和探索,2017年9月已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三、课题研究报告主体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系列性的微课资源库改变学习方式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学科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成果和实施办法。在两年的实践研究中,形成一套涵盖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的系列性微课资源库,通过网络云、光盘、移动终端共享该资源,最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业辅导问题,通过这样的信息化手段,真正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这种通过微课的学习不受时间的约束和地点的限制,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同时它也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课后无人辅导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2)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成长

在教师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这既是教师继续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师间的教学研究的过程。做一个好的“微课”、比较相同内容的“微课”,研究一个“微课”制作,无形中使教师明白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尤其将引领教师的教学理念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关注教材到关注课程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微课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

微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离开教师的指导进行探究。事实上,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内容呈现者、学习帮助者和课程设计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控制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2)微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在对我校319名学生进行的“关于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情况调查问卷”的问卷调查中,分别对家庭电脑普及、家庭智能移动设备(泛指智能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普及和日常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电脑普及程度达到75%,智能移动设备普及程度达到92%,在一周的使用情况调查中,54%的学生经常使用这些设备,可见移动学习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同时也将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加自由、轻松和快乐,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3)微课可以因材施教,形成自主学习的资源库,解决了农村小学微课资源匮乏的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很多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例如看报纸、看微信、跟同事聊天、生活问题寻求百度和Google帮助等等,都能对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将现有的课程拆分成微课视频碎片,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微课资源库,学生需要学习相应知识,可以像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搜索引擎一样输入关键词,就会出现一系列索引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以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师的讲解只是学生认知中的一个工具,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活动。

(4)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真正实现了“课堂翻转”

对于学生来说,按需学习的网络微课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对传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有很大的突破,这种学习方式不但是在传统学习模式上的转变,近期而言,最起码是传统课堂的一种补充和拓展手段,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奠定了习惯基础。对教师而言,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式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微课的使用,很好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为实现“翻转课堂”打下了基础。

3.课题研究的假设

如果本课题得以执行,对教师而言,就将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试用阶段,对学生而言,就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我校教育质量与整体发展再谱新篇。

4.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

(1)微课的概念界定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2014年至今微课的研究逐步进入发展阶段。通过对网络搜索(主要针对“中国学术网络出版总库”的搜索)进行内容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具体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本课题研究中所指的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概括地说翻转课堂的精髓就是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把知识的传授放到了课前,课堂上是内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通过交流、讨论获得新的知识,而不是由老师主导地把知识从头到尾讲一遍。而这里所提到的传授知识放到了课前,主要就是通过微课实现的。

(3)微课的特征

微课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四点,即短小精悍。

A.短:时间短,根据实际要求而定,一般控制在10分钟之内。

B.小:容量小,某个知识点,某一教学环节。

C.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

D.悍:视频化——网络化——移动式。

5.本课题界定

《农村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是指围绕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有针对性的筛选出微课制作的知识点谱系,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套因地制宜的、有区域性的微课资源库。

(二)课题研究的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课题研究的背景

2015年5月23日上午“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开幕。这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合作举办,青岛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来自全球 90多个国家的教育官员、学者、校长和教师等汇聚一堂,以“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为主题,共同探索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研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更加广泛的实施应用。本次大会围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化,提升教育质量,创造开放泛在的学习环境、促进终身学习,以及教育信息化的监测、评估等进行深入研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本次大会的贺信中提到: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如何推动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如何达成习总书记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别,促进教育均衡?微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庄河市进入微课研究起步于2014年末(百度搜索),随着首期中小学教师微课视频制作培训班正式开班,拉开了我市微课研究工作的序幕。同时在大连市西岗区教育局武桂华语文工作室里可以看见发表于2014年1月的一篇名为《走进微课程》的文章,集中对微课的概念、呈现方式、制作等做了全面的解释;其中大连市103中学、大连市甘井子区南关岭小学在微课的开发和制作上都有突出的表现。

庄河市栗子房镇中心小学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一直秉承着“行在当下、利在未来”的工作思路,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既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组织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过程中,我校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必将对学校教育产生十分深刻的变革。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学生、教学设施是其基本的构成要素,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展开,使教师的作用、学生的能力、教育设施的性能都有着深刻的变化,同时学校也认识到作为农村小学更应加强对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切实推进基础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基础教育电子政务能力、数字校园水平和人才信息素养,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农村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实践研究》这样的课题研究便应运而生。

2.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对微课程研究比较深入的两位学者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胡铁生围绕开发“微课”资源库展开。其基于当前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的状况,提出建设微课程资源库将是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趋势,通过建设佛山市“微课”资源库,总结了“微课”资源库开发的步骤和途径,主要包括“需求调研;平台开发;内容规划;技术培训;微课建设;共享、交流、应用”等环节。李玉平认为微课程是在“三小研究”背景下产生的,是从“三小研究”到“三微研究”的转化,标志着一种新的研究模式的形成。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总结微课程的分类包括“策略微课程;小现象微课程;小故事微课程”。学界对微课概念的争论焦点集中在微课是“课”还是“课程”,从长远来看,微课概念应该向微课程概念演化。

在微课开发方面,广东佛山微课开发的途径、模式、环节、策略对我国其他区域微课开发具有借鉴与启示作用,但因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性、教材不统一等原因造成不易推广,故应因地制宜地加强微课资源库的研究势在必行。

在微课应用方面,胡铁生认为,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学生应用、研究的便捷式服务环境。

另外,微课实践研究在设计与应用环节还有待加强。在设计环节上,一方面应加强信息化环境下对教师的微课教学设计理论、理念、策略、方法和模式方面的培训。据调查,有76%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微课的教学设计是微课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同时有34%的人认为“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是微课制作的困难。另一方面应加强“微视频”技术培训。胡铁生指出,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与编辑技术是当前微课质量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应用环节上,应加强微课应用模式、策略、机制的研究,以引导微课的应用。

据调查,目前中国微课网平台的微课资源应用情况极不乐观:仅31% 左右的教师会“经常”去点播或查看自己的微课,35% 左右的教师会去“经常”点播或查看他人的微课,17.5%的教师会“经常”去下载他人微课,12% 左右的教师会评论他人微课,16% 的教师会在自己课堂教学中主动运用微课。

3.我们的思考:

(1)综上所述,目前的微课资源缺乏系统性,大多数教师制作的微课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我们想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形成一套系列性的微课资源。

(2)目前教师制作微课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我们想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套适合本地基础教育的区域性的微课制作标准。

(3)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是一个长期的习惯性改变,我们想通过“互联网+教育”的形式搭建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三)课题研究的程序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小学学科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研究。

A.确定适合农村小学学科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标准。

B.确定适合农村小学学科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操作流程。

(2)农村小学学科微课设计与制作实施办法的研究。

A.通过多种研究活动,让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微课的能力。

B.建立1-6年级数学(重、难知识点)区域性微课资源库。

C.课下使用微课资源:以“互联网+”融入教育,通过多种平台上线微课资源,尝试改变学生的学习途径,从而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2.课题研究的对象

(1)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研究对象为所有课题组成员。

(2)微课应用实践的研究对象为学生。

3.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把研究过程与日常教育工作相结合,边工作边研究,边研究边思考,边思考边总结,同时定期召开课题研究活动,完成预期成果,相互学习经验,共同进步。

(2)经验总结法:研究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形成课题研究随笔文字性材料,对研究过程中撰写的论文要做好汇编,同时对过程性资料做好积累和整理工作;对制作完成的微课及时使用,通过反馈情况做好改进,以期提高微课制作水平和质量,并督促教师积极参加论文投稿,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推广应用。

(3)专家引领法:指派课题组成员参加微课设计与制作方面专家的讲座和培训,争取在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上均有所突破。

(4)文献研究法: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翻阅相关书籍,不断充实研究角度和内容,丰富研究方法。

(5)问卷调查法:在家长和学生之间展开问卷调查,主要是在前期了解微课在应用时是否具有使用环境,在后期通过调查检验微课的使用有效性。

4.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技术路线

本课题在研究期间已定性为我镇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方面的重要课题,首先拟定召开课题组成员工作会议,确定“小学1-6年级数学微课知识点谱系”;利用每周三下午的时间完成微课设计研讨反馈和微课录制,同时定期召开学习型研讨活动,针对微课的开发进行理论学习;对录制的微课进行试用和反馈,并组织教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和研究随笔;指派教师到庄河参加“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学习班,之后将所学技能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二级培训;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开通微课频道,以试用促提高,以使用为途径,以实用为标准,最终完成预期研究成果。

运作流程及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进展和结论

(一)实践进展

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采用多种途径加强理论学习

(1)充分利用《课题研究手册》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指导。

(2)利用每周三下午时间集中学习、讨论微课制作的相关理论。

(3)积极关注相关微课公众号,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2.积极参加微课相关培训

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方式,我们在参加上级组织的关于微课的培训后,在全校内组织二级培训,两年来,我们组织校内二级培训7次,教师学习效果显著。外出学习及培训情况如下:

(1)陈延江参加2015年10月10日在大连东软举行的为期三天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暨微课程与学科教学融合专题研修班》。

(2)王飞在参加庄河市“十三五”期间第六期中小学教师微课视频制作培训中成绩合格。

(3)田丽在参加庄河市“十三五”期间第八期中小学教师微课视频制作培训中成绩合格,同时田丽被评为优秀学员。

(4)于春君在参加庄河市“十三五”期间第一期中小学教师电子白板操作技能培训中成绩合格。

(5)田丽、李静姝在参加庄河市“十三五”期间第六期中小学教师电子白板操作技能培训中成绩合格,同时李静姝被评为优秀学员。

(6)蔡菁华、王华在参加庄河市“十三五”期间第九期中小学教师电子白板操作技能培训中成绩合格。

(7)孙芳芳、刘志超在参加庄河市“十三五”期间第十期中小学教师电子白板操作技能培训中成绩合格,同时刘志超被评为优秀学员。

(8)陈延江参加2016年7月22日庄河市中小学信息化应用专题会议。

(9)部分课题组成员参加2015年9月庄河市微课的设计制作与翻转课堂应用培训会议。

(10)部分课题组成员参加2015年9月25日大连市“微课开发与应用”课题研究专题会议。

(11)部分课题组成员参加2016年7月5日大连市“微课开发与应用”课题研究展示会。

(12)部分课题组成员参加2016年11月25日大连市中小学微课视频大赛表奖暨培训会议。

3.集体备课,集中录制微课

利用周三下午时间,针对某个知识点,采用课题研究组成员共录一节微课的方式集中呈现某一种类型的微课,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录制和共同讨论的形式总结相关理论成果,并达成共识。

4.积极通过参赛和上线试用的方式检验微课质量

两年的课题研究时间里,课题组成员参与各级各类微课大赛50余人次,其中获得庄河市级奖项7人,获大连市级奖项10人,获得辽宁省级奖项8人,获得国家级奖项1人。获奖论文4篇,利用微课设计的录像课获庄河市级奖项2节,优秀案例1节。2017年5月,130节微课以每天8节的发布速度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线,微课一经投入使用便在庄河地区得到了家长和兄弟学校的关注,完全免费的、系列性的优秀微课资源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取得的成绩和得到的褒奖无疑是对制作的微课质量最好的见证。

5.组织教师撰写相关论文。

(二)研究结论

在为期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构建了适合农村小学学科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标准。

通过研究确定了微课的内容标准、微课制作标准。

2.构建了适合农村小学学科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操作流程。

通过研究确定了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的流程为:选题——微教案设计——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

3.提炼出了常见微课的主要类型:

(1)讲授类(2)问答类(3)启发类(4)讨论类(5)演示类(6)练习类(7)实验类(8)表演类(9)自主学习类(10)合作学习类(11)探究学习类

五、课题研究的分析和讨论

转变农村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个内容的研究角度有很多,特别是在微课的制作标准这么多的情况下,如何探索出适合庄河地区农村小学生使用的微课资源成为我们课题研究之初的重要问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核心组成员经过多次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以“学生喜欢看、方便看,并学有所获;教师能做,便于制作,能做好”为宗旨,在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没有急于马上录制微课,而是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学习关于微课的理论基础,在之后的制作微课过程中,我们去掉那些所谓的条条框框,我们每个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一点点积累经验,在探索中一点点改进不足,这样的好处就是我们不会再在课题研究一开始就受到固有经验的束缚,实用、有效的微课才是硬道理。正是因为如此,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系列微课制作标准才呈现出来,随之而来的是一套系列性的微课视频资源,我们通过学校公众号上线使用微课来检验微课的质量,期望在一段时间后,这些资源能使更多农村的小学生受益。

六、课题研究的建议

(一)课题研究的自身研究不足和改进事项

信息化教育是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基层研究教师,我们任重道远。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检验一节微课是否有效最好的办法就是应用实践,可是面对农村硬件基础受限,我们仅仅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推行微课使用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村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还是停留在常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需要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如何使信息化融入教育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是我们要思考的,如何让微课的内容不断被丰富、层次不断被提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2017年9月,我们申请了国家级课题——《农村小学数学学科微课开发与应用的实践研究》,期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最大程度上的破解上述困局。

(二)课题研究结论的启示

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除了理论目标和实践目标达成以外,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在以后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应该向系列化和创意性微课发展:

1.系列化微课:现在很多老师在刚开始学习做微课的时候,只是一个零散的、单独地、或者说只是参加比赛做的,如果希望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成为教学的辅助方式,微课必须要与教材配套并向着系列化方面发展。

2.创意型微课:正如一节高效的课堂一样,微课也需要得到学生和老师的认可,一个目标定位准确、过程设计精妙、易记、易学、有效的创意型微课是我们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

七、主要成果

(一)理论成果

1.构建了适合农村小学学科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标准。

目前,全国各级各类的微课比赛中的制作和评价标准都有所不同,但是农村小学受师资力量和硬件基础的限制,按照部分标准执行很难实施,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以“学生能喜欢看、方便看,并学有所获;教师能做,并便于制作”为宗旨,结合农村小学现状制定了以下标准。

(1)微课内容标准:

A.功能理解透彻

我们的课题研究在初期阶段只要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家庭辅导有困难的学生,为这些学生提供课后复习巩固和课前预习的功能,要从内容涉及上明确,这些微课的功能不是代替课堂教学的。

B.选题内容足够细

微课的选题一定要是一个知识点,尽量选择热门的考点、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点的选择要细,十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同时知识点要准确无误,不允许有文字、语言、图片上的知识性错误或误导性的描述,如果该知识点牵扯到另一个知识点,需详细讲解时应另设一个微课。

C.内容结构完整

微课不等同于视频切片,虽然微课的时间很短,但是必要的环节必须完整,微课的制作中要体现微课名称、作者姓名等信息,要有片头和片尾,内容的设计上导入、新授、练习等环节不能忽视。

D.受众定位明确

微课的制作要明确受众人群,微课的具体试用的过程中应该是完成一项一对一的教学实施,因此讲解时不得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词汇。同时,微课作者需清楚本个微课受众的知识基础,采用适合该基础的相关定理、定律、词汇讲解。

E.知识准确无误

在微课里不允许有文字上、语言上、图片上的知识性的错误或有误导性的描述。

F.讲解不能照本宣科

对现有的知识以及课本上对该知识的表述应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罗列书上的知识,内容风趣、幽默、情境化,学生沉浸感强,否则微课起不到“解惑”的作用。

H.课件具有视觉美感

如制作常用的PPT课件时,可多角度地应用PPT现有的功能带来的视觉效果,如自定义动作、PPT切换、颜色搭配、字体搭配等。

(2)制作技术标准

A.视频资源总体要求

l稳定性:全片图像同步性能稳定,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稳定。

l信噪比:图像信噪比不低于55dB,无明显杂波。

l色调: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

B.音频信号源总体要求

l声道:中文内容音频信号记录于第1声道,音乐、音效、同期声记录于第2声道,若有其他文字解说记录于第3声道(如录音设备无第3声道,则录于第2声道)。

l声音和画面要求同步,无交流声或其他杂音等缺陷。

l伴音清晰、饱满、圆润,无失真、噪声杂音干扰、音量忽大忽小现象。解说声与现场声无明显比例失调,解说声与背景音乐无明显比例失调。

C.分类制作技术标准

从目前来看,微课基本上分摄像拍摄类、屏幕录制类、其他软件类及混合制作类四种,对于常见四类的微课制作方法,对应的要求如下:

a.摄像部分技术要求

教师可借助专业摄像机、数码DV、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电脑摄像头等一切具有视频摄录功能的设备,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场景拍摄记录下来。摄像部分的技术要求如下:

l视频压缩采用H.264格式编码,视频格式为MP4及FLV格式。

l视频码流率:动态码流的最高码率不高于2000Kbps,最低码率不得低于1024Kbps。

l视频质量要求图像稳定、对焦清晰、构图合理、镜头运用恰当。

l视频分辨率:分辨率一般为设定为720*576、1280*720;

l在同一课程中,使用的视频分辨率应统一,不得标清和高清混用。

l视频帧率为25帧/秒,扫描方式采用逐行扫描。

l声音采用双声道,要求清晰、饱满、圆润,无失真、噪声杂音干扰、音量忽大忽小现象。解说声与背景音乐无明显比例失调。

b.录屏部分技术要求

通过录屏软件内录可安装屏幕录制软件(如Camtasia Studio等免费录屏软件)、或交互白板自带摄录软件、手写板和声音输入设备等,同步录制教师在电脑屏幕上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内容和声音、或者用Powerpoint软件同步配音制作。这种方式适合于数理化等注重逻辑推理演算过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由教师一个人操作完成,标准如下:

l录屏的分辨率一般采用1024*768或1280*720。请事先调整分辨率,不要高分辨率录制,低分辨率输出。同时,尽量不要出现特殊的分辨率。

l如果要用视频混合制作,建议采用与视频分辨率最接近的分辨率,使得合成后效果最好。

l录制PPT时,请将PPT事先调整为适合长宽比(1024*768录制时,用4:3;1280*720录制时,用录制时不留黑边)。

l声音采用双声道,要求清晰,杂音,音量适中,解说声与背景音乐无明显比例失调。

l录屏的输出最后转成MP4格式。

c.多媒体软件制作类要求

如利用动画软件(FLASH、MAYA、3DMAX等)、视频制作软件等多媒体软件制作,也可以由StoryLine、Captivate等课件制作工具制作而成。但输出必须支持在网络上运行,或生成标准的SCROM标准课程包格式。制作要求如下:

l如果没有交互性内容,要求输出MP4视频或FLV格式,要求每个微课都使用单个文件输出,要能够在网上在线学习。

l如果存在交互性学习内容,要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或共享元件参照模式。

l主体部分采用800*600,1024*768等通用分辨率,以便在各种显示器上得到最佳效果。

l动画清晰、流畅,声音清晰,与画面同步。

d.混合类微课要求

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式,通过拍摄、内录、制作、合成等形成微课教学视频。例如教师将自己设计制作的教学动画(flash、Gif动画课件)输出合成视频格式;或通过自动播放的方式内录自己制作的PPT课件内容(声音可提前录制也可在播放时同步讲解)。需遵循以下要求:

l视频、屏幕录制或软件制作都均采用相同的分辨率制作,宽高比统一为16:9。

l混合视频中各组成视频(摄像拍摄、录屏、软件制作)的制作要求参照前三种标准。

l画面清晰、流畅,声音清晰,前后音量大小一致。

l最后制作输出mp4或flv格式。

l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自行选择以上录制方式中的一种,并自行确定是否在微课视频中出现本人影像等。

2.构建了适合农村小学学科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操作流程。

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基本确定了制作一节微课的基本步骤如下:选题——微教案设计——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

(1)微课的选题标准: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良好的选题可以事半功倍的进行讲解、录制,不好的选题同样可以使得微课变得平凡乃至平庸。我们课题研究成员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统计、分析期末考试卷中某些题型的错误率,并结合微课制作特点,以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基础,兼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最终确定了“小学数学微课知识点谱系”。

A.要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一节微课一般讲授一个知识点,对于这个知识点的选择,关乎知识结构的设计,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来制作微课,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较为符合微课制作的初衷:教学资源分享,为学生(教师)解惑,启发教学。

B.要适合用多媒体表达。

微课作为一种媒体,内容的设计要适合使用多媒体特性,对于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的内容,制作的结果也许是徒劳的,因为也许使用黑板教学或进行活动实践的教学效果更佳,信息化手段永远是为了辅助教学而存在的,决不能在制作微课的时候本末倒置。如若不然,也会使教学过程平庸无奇,令观看者失去学习欲望。因而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

(1)微教案的设计:

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是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良好的微课应该是井然有序的,杂乱无章而随意的微课是与微课理念背道相驰的。我们在设计微课最初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采用的评价方式是什么?主要的教学手段是什么?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什么?准备的教学资源有哪些?只有想过了这些才可以做教学设计。

A.教案设计要适合学习对象。

不同学科学段的微课对应不同知识能力的学生,微课不但应有学科学段的分别,同时还要有同一学科学段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诸如同一个数学知识点,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传授的方法乃至内容应该有有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这也是符合我们微课理念的。

B.教案设计要符合认知过程。

良好的微课设计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能跳跃式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方式是大有差异的,对于低年龄儿童,具体(多图、动画、视频)的知识对于他们更易于接受,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认知方式已经发展为更易于接受抽象的知识,可以给予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

(2)微课课件的制作。

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因此,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制作实用、有效的课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认为制作微课课件要注意以下几点:

A.内容设计:

课件展示的内容必须是核心内容,边末角的东西可以通过教师的嘴跟动作表达出来,对于照本宣科读课件的视频跟微课没有任何关联,课件的内容设计要有启发性、悬念性,能达到有效激发学习者兴趣的目的。

B.版面设计:

l首页与封面设计:要让学习者一目了然地知道知识点等信息,如:微课标题、作者及单位、学科学段、章节及教材……

l背景:尽量以素雅为主,能烘托字体,不能太艳丽,如果跟人的皮肤一样浓装艳抹,则凸显了内容的苍白无力,同样,背景不能乱,试想凹凸不平的皮肤,能美到哪里去?

l中间页:最顶上可以写着知识点的小点,一目了然,中间则放置主题内容,右下角或左下角留出空白,以放置教师画面,同时不挡住文字。背景应当比首页更加简单,但是不推荐没有背景或是某种纯色的背景,太素颜也不好。

l尾页设计可以加入感谢语、微课题目、欢迎观看其它微课等语言,此页不建议加入教师画面。

C.美学设计:

l整个课件制作当中,应当是50%文字,20%图片,30%空白。

l整个PPT文字颜色不要超过3种,最好只使用2种。

l课件上下一致,左右协调,上半页与下半页内容数量差不多,不出现头重脚轻,不要出现一边重一边轻的现象,左半页与右半页协调。

l翻页动画可以有数种,但是不能太多,2-5种翻页效果是合适的。

l审美不疲劳,不要出现连续的好几张都全部是图片或者全部是文字。

D.录制与后期制作

请参看“理论成果”中的“技术标准”项目

3.微课的主要类型:

设计每个微课前,根据所要讲解的知识点选择适当的微课类型,有助于提高微课堂的效果。

(1)讲授类--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是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

(2)问答类--适用于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检查知识。

(3)启发类--适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

(4)讨论类--适用于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

(5)演示类--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

(6)练习类--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

(7)实验类--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

(8)表演类--适用于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的模仿表演和再现,以达到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目的,促进审美感受和提高学习兴趣。

(9)自主学习类--适用于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10)合作学习类--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11)探究学习类--适用于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实践证明:在微课制作的过程中,认真把握好“了解微课的定义及作用”、“选择和分析处理知识点”、“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构建完整精炼的教学过程”、“制作实用的微课教学课件”这五个环节,巧妙的设计微课教学活动,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实践成果

1.教师方面:

(1)小学数学1-6年级系列性微课视频资源。

截止2017年9月30日,我们课题研究累积制作微课172节,同时这些微课是涵盖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本教材)1-6年级的大部分知识点。2017年5月,所有微课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测试使用,只要学生输入课题名称,就能观看相关课程。2017年8月,172节微课视频全部刻录光盘存档。

(2)小学数学1-6年级系列性微课教案资源。

与172节微课相对应的微教案设计全部集中在《课题研究手册》之中。

(1)教师制作微课的能力提升

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从不知道什么是微课到认识微课、从不会制作微课到轻松设计、从只会用手机录制微课到录制手段的丰富,这些无疑是本次课题研究回馈给教师最大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制作微课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课题研究的论文和随笔

《课题研究手册》中设置了“理论学习随笔”和“课题研究感言”栏目,研究期间筛选出十余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其中四篇论文获奖。

2.学生方面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家庭课业辅导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从课题研究中可以看出:

(1)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方式略有转变

根据布鲁姆Bloom的教学分类: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它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存在,记忆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花的时间最多,创造是高阶思维的能力的体现,而我们的课堂上只做到了记忆、理解、应用,有的时候应用都做不到,可以看出农村小学的教育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做了基础的知识学习,但是最重要的应用、分析、评估、创造,却花了好少的时间通过简单的作业放在课后,我们期望学生通过课后作业进行自主学习,收效甚微。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所做的课堂翻转就是要把这两部分进行翻转,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根据自己的步调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两个过程中,学生目前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改变。

(2)家庭辅导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以往在家长会中关于学生学业反馈最多的就是家长没有能力进行辅导,有的家长因为不会辅导,有的家长是怕辅导的方式和老师讲的不一致,通过课题研究的成果实施,我们发现部分知识点微课单节课点击率已经突破一千,可见,课题研究的成果正在被家长使用,并逐步得到认可。

3.社会影响

微课自2017年5月在学校公众号上线以来,覆盖用户近900余人,用户涉及辽宁省、河北省、广东省等10个省市,因为微课的制作团队均是在校一线优秀教师,所以微课的使用在区域范围内有效遏制了社会性的有偿办班补课现象发生。我们微课资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局领导来我校视导工作多次赞誉我校的信息化教育,《大连教育》2017年第三期对我校课题研究进行相关报道,庄河教育网也对我校的课题研究活动给于报道。

(三)论文及获奖情况

栗子房镇中心小学在2016年10月大连市中小学微课视频大赛中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田丽等21位教师获大连市级及以上各类奖项。

八、参考文献

1.《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胡铁生,2011.3

2.《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蔡 跃,2014.8

3.《“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华南师范大学,柯清超,2013.5

4.《关于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青年教师,肖庆安,2013.2

5.《学校“微课”校本开发的要点》,新课程(下),陈文生,2013.3

6.《微课的制作》,中小学电教,万国军,2013.5

(作者 庄河市栗子房镇中心小学 陈延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