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是什么?怎么弄啊?
课堂教学评价表:以课文新授为主的课型
大连教育学院
以“课例”和“案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价值在于课堂教学。在参与了几个学校的校本教研后,我发现占相当比例的教研组对于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存在不少的问题,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占相当比例的教研组对于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问题是:
1>.主题外延过大。主要表现为观察量表的设计囊括了课堂教学所有的相关要素: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具体环节,从双基到过程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课内氛围到学生学前准备状态面面俱到。
虽然,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有立足于宏观进而微观的观照是必须的,但想要在一堂课里关注所有的问题,必然削弱关注重点问题的力度,最终导致蜻蜓点水,无功而返。
2>.主题思考不深。主要表现为针对主题的学习不够深入,对于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主题内涵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主次地位,变化的规律分析不透,关注的因素或陷于片面、孤立,或陷于交叉重合。
3>.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为量表中的观察内容与授课教师预设策略的脱节和断层,导致授课教师和观察教师的活动各自为阵。授课教师的预设策略是指向问题解决的具体途径、方法的,观察量表必须形成与之呼应的观察内容体系。
4>.可操作性差。主要表现为量表内容过于简略和笼统,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观察,取得有效数据。制定观察量表的目的是为了更直观、明了地记录和呈现研究过程中各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对于各观察点有比较明确的要点提示和描述有助于增强量表的可操作性。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我以为还是没有把握教学研究最基本的规律和方法的缘故。对于一般教学研究过程而言,始终把握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过程是最基本的。把握了这个最基本的规律,观察量表的基本构架便清晰了。
观察量表的基本构成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板块:
自变量控制观察:自变量的控制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针对主题问题主动预设的各种教学策略,包括具体的学习形式采用,学习方法指导,有意识的强化训练、有针对性地拓展延伸等,每一个具体的步骤都指向主题问题解决的。在课堂观察中,自变量控制观察主要是针对教师具体教学行为的观察,记录。
因变量变化观察:因变量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和变化,表现为可观察的兴趣、情感、态度以及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程度。在课堂观察中,因变量变化观察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包括学习兴趣、行为以及学习效果的观察,记录。数据分析归因、描述。
通过对记录数据的分析、归因,描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是研究的最终结果,也是教学研究最基本的意义所在。相关性越大,越能够积极有效地指导教师调节教学行为,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也会出现我们预料之外的结论,二者没有相关性或相关性甚微,这样的结论将引导我们尝试以新的途径解决问题。
自变量控制观察、因变量变化观察、数据分析归因、描述是校本教研的核心部分,需要授课教师与课堂观察教师共同参与完成。
研究成果的有效性更是依赖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才能有针对性地预设策略,细致入微地观察,真实准确地记录,有理有据地归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研究结论。能科学地设计“课堂观察量”便是走出了校本教研至关重要的一步。一般都会设计课堂教学评价表打分表作为打分标准,本文就是以大连教育学课堂教学评价表模板为案例讲解课堂教学评价细则。
评价项目 |
评价要点 |
观察指标 |
教学目标
|
1.目标确立适切性
|
¨能否反映英语《课程标准》中表述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等。 ¨能否反映《大连市校学英语学习质量评价标准》中对本科内容具体水平要求。 ¨能否设立底线目标从而让全体学生接受 |
2.目标制定的综合性 |
¨能否兼顾目标的三个纬度 ¨能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设立分层目标 |
|
3.目标表述的准确性 |
¨目标的主语是否是学生 ¨准确地用不同谓语动词区分三维目标 ¨行为动词是否可测或可量化 |
|
教学内容与设计
|
1.内容选择合理性 |
¨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合理、恰当地处理教材,增减不适宜活动,增加本课内容的相关趣味生活化内容。 ¨是否注重课文使用语言环境,并创立详尽情景 |
2.内容表达科学性 |
¨能否对教学中涉及的语言、词汇、语法做出准确地陈述或识别。 ¨能否在关注学生基本知识掌握和探究技能形成的同时,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
|
3.内容设计逻辑性 |
¨是否反映学生对本课内容原有认知 ¨是否对各教学活动之间关系进行分析 ¨各教学活动编排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
|
学生学习行为 |
教师教学行为 |
|
教学过程 |
1.
进入情境的适当性 |
1、旧知识是否在学生的脑海中得以重现。 2、是否积极主动并愿意参与到本课学习中来。 3、是否积极回应教师的问题。 3、是否能够集中精力调整好学习状态。 |
1、引发学趣复习旧知是否能为本课服务 2、设计热身活动使学生对本课感兴趣,是否有导向性。 3、尤其关注学困生,是否多给他们机会从而树立新课学习的信心。 4、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 |
2. 任务呈现的科学性 |
1、是否对本课内容感兴趣。 2、是否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3、是否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 4、是否初步了解本课的内容和相应的背景知识。 |
1、呈现是否新颖吸引学生注意力。 2、是否能够交待清楚本课的学习目标, 3、是否呈现本课的教学任务, 4、是否对重难点以及相关的内容作以辅导性介绍和必要的交待。 |
|
3.
掌握新知的准确性 |
1、是否带着教师提问题感知课文。 2、是否明确本课的重难点内容 3、是否理解和识记本课的知识点 4、是否利用同伴互助提高自我学 习程度和能力。 5、是否跟读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语言结构。 |
1、是否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是否点拨讲解重难点内容。 3、是否引导学生对功能句模仿运用。 4、是否利用学生合作自主方式开展学习 和实践。 5、是否适时启发引导学生对语法结构进行归纳和总结。 |
|
4.
运用任务的适当性 |
1、是否能大胆、自信地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有意义的练习。 2、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 3、是否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努力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4、是否运用过程中要注意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产生自己的思考。 5、是否在联系中不断提升听说读写的能力。 |
1、是否设计运用的内容要紧密围绕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扩展,注意度的把握。 2、是否设计运用的活动形式应该围绕知识点和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点开展。 3、是否要依据不同年段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 4、是否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和知识的整合,注意学法的指导。 5、是否考虑到听说读写不同级别对本课的要求。 |
|
5. 结论拓展的层次性 |
1、是否完整归纳本课的知识点。 2、是否选择性地完成课后作业。 |
1、是否恰当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总结。 2、是否布置分层次作业关注不同群体学生。 |
教学能力
|
1. 课堂发现能力 |
¨教师是否注意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是否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大胆模仿和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给与应有的赞赏。 |
2. 语言基本功 |
¨是否具有良好的语音语调 ¨是否具有听,说,读,写综合语用能力 ¨是否具有必要相关的语法知识 ¨是否具有一定量词汇和相关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
|
3. 语言艺术性
|
¨语言是否准确简明,富有示范性 ¨语言是否通俗生动,富有幽默性 ¨语言是否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性 ¨语言是否点拨启发,富有激励性 ¨语言是否点拨启发,具有激励性 |
|
教学效果
|
1.教学目标达成 |
¨学生是否通过操练和运用掌握本课单词句子和相关语法知识。 ¨是否在真实或仿真情境中能够准确应用,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是否形成一定学习英语好习惯和方法并对学习进一步感兴趣。 |
2.学习情绪体验 |
¨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参与能否对他们的学习有所帮助和启发 ¨情绪状态: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感 ¨生成状态:学生是否都各尽其能,并学有所的;感到踏实和满足,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