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公务员车补标准:不同职级差别有多大?
2019-08-01 16:27:19来源:100唯尔

公务员每月车补标准

●陕西省正厅局级1690元;副厅局级1500元;正处级1040元;副处级950元;正科级650元;副科级600元;科级以下550元。

●广东省正厅级1690元;副厅级1500元;正处级1000元;副处级800元;正科级600元;副科级450元;科员300元;科员以下250元。

●湖北省厅局级1690元;县处级1040元;乡科级650元;科员及以下450元。

●安徽省正厅级1690元;副厅级1600元;正处级1000元;副处级900元;科级及以下550元。

货币化补贴是公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被认为是公车改革的难点。

目前,已公布车改方案的三省各地补贴的分档及标准粗细不同。

像身为副厅级的叶青(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每月1690元的补贴额度与正厅级局长相同。这是因为湖北省的车改方案参照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的车改方案,并未区别正副职的车补金额。此前,中央层面的补贴标准分为三档,分别为司局级、处级和科级及以下。

湖北省省级党政机关公务交通补贴标准按厅局级、县处级、乡科级和科员及以下分4档,补贴金额分别为1690元/月、1040元/月、650元/月、450元/月。

对此,叶青表示,湖北省车改方案中的四档补贴,实际上财政负担相对较重。

他认为,湖北的补贴标准使更多基层公务员增加了月收入。但也会变相制造新矛盾,使一些公务员产生惰性,一些正职官员或许会觉得不公平。

与此相对应的是,广东省与陕西省对补贴层级划分得更为细致,局级、处级或科级的正副职每月的车补均有差异。

广东省将公务员划为8档,陕西省则分为7档。两省的主要区别在于陕西省科级以下每人每月550元,并未细分至“科员”以及“科员以下”。

此外,正在实施车改的安徽省并未公布车改方案,包括补贴标准。但一位安徽省直机关部门的知情人士透露,安徽省的车补标准分为5档。具体来看,正厅每月1690元、副厅1600元、正处1000元、副处900元、科级及以下550元。

按岗位核定补贴标准

为了妥善处理好县乡基层工作人员公务出行问题,《通知》提出,支持地方提高县乡公务交通补贴统筹比例,不设上限。同时鼓励按岗位核定补贴标准,即按照实际承担工作岗位来核定县乡基层工作人员补贴标准。

对于车补保障范围之外的紧急公务、公共交通极不便利等情况下的公务出行,《通知》明确,允许采取按距离远近按次包干交通费的办法予以保障和解决。

对于地方补贴统筹比例不设上限要求,中央车改办相关负责人去年10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地方情况复杂,在确保节支的前提下,可探索提高补贴统筹比例等办法解决基层岗位间不均衡等复杂问题。比如,有的地方提高乡镇公务人员补贴统筹比例,特别保障好出行任务重、远的岗位和人员。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地方补贴统筹比例不设上限,可以解决原来大家补贴一样的问题,可以根据每段时间公务外出多少进行更加灵活的分配,缓解外出不均衡的矛盾。“建议每个单位设计一个表,登记每个人外出情况,把统筹的钱重新分配。”

按距离远近按次包干交通费即按次报销,定好距离和费用,个人自由选择出行方式,不需要相应的票据。叶青表示,这一做法更加灵活,以前出差开会都要单位安排,比较麻烦,这个制度人们可以开自己的车,或几个人拼车,便宜又方便。

鼓励向基层倾斜配备车辆

除了补贴问题,在车辆分配方面,《通知》鼓励向基层倾斜配备车辆,全省统筹从现有保留车辆中向基层县乡调剂配备使用,还可以通过引入新能源车辆分时租赁等办法保障基层县乡公务出行。

执法执勤用车要严格配备到一线。《通知》规定,保留的执法执勤车辆必须严格用于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配备要向基层倾斜,不得搞“层层截留”。 除人员编制增加允许适度增加配备外,其他确需增配车辆的,按照“留车扣钱”的原则严格执行。

“这是非常必要的。”叶青表示,公车改革中可能借这一名义把基层车卡住,这不利于执法工作。他还建议,尽快推广“公务用车”标识到更多的省份,这是最廉价监督方式,让百姓监督,形成心里压力,公车不敢私用。还可以对退休人员用车进行改革,采用补贴的方式,进一步减少浪费。引入企业平台代替公车服务中心,进一步降低成本。


不可否认,“公车改革”目的是为了做到车辆开支费用节俭,在“车改”问题上必须算“大账”,要在总体上进行利与弊的权衡。而参照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和我国的实际,这次公车改革无疑是利大于弊的。就拿和我国不太友好的日本来说,日本任何政府机构和部门都没有接送机关工作人员上下班的班车,工作人员上下班全部利用电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政府给机关工作人员发放交通补贴。交通费用的补贴原则上是根据居住地到办公场所最短距离的实际所需交通费的数额,采用实报实销的政策,但有最高限额。而我国车补制度往往被指责为简单执行,既不考虑工作实际,也不考虑路程的远近,也没有通过车贴引导公务员绿色出行,而是简单地一补了之。其实不然,一个国家每一项重大改革都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一蹴而成,对此公众应该理解。

改革的阶段不同,出现不同的声音与问题,实属正常。现阶段,车补式车改所要实现的目标是破除公车的权力化属性,重新回归到公共服务的属性上来。任何改革都是对利益惯性的打破,所以,如此强度的公车改革,群众和公务人员都会感到不适也是显而易见的,也应该是改革所应该预判到的。这种不适感,从小处来说,可能构成对改革的软阻力;从大的方面来讲,可能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态度和信任,这些都需要正视。就当前而言,如何排除阻力,确保改革的顺利落实,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