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业教育论文|职业教育现代化教师发展中心建设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对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要求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以教育现代化总目标为参照的,是以技术技能为支撑的人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现代化,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与思想,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育手段与方法、课程体系、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在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步伐加快,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加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被赋予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要求。这要求职业教育打破传统观念束缚,以育人为根本,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以先进技术为手段,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主导,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出更多适合中国制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三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6年12月2日,刘延东副总理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开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的讲话,围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这一战略任务,重点作了部署。概括起来,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涉及理念转变、机制创新、体系构建、政策配套、依法治教等方方面面,其核心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增强外部适应性,服务国家战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二是完善内部体系,面向人人,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三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新动能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充分就业作出贡献[2]。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对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要“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进一步强调,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要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建设一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随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深化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职业教育现代化首先是师资队伍的现代化,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与基础教育、研究型本科院校教师相比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主要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培育工匠精神能力。立德树人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而工匠精神则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本课题组面向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师生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卓越教师”标准调查,对“卓越教师”的标准认可度最高的是“师德高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高职教师必须自觉践行,率先示范,在师生密切互动、共同成长的实践中,把良好的职业素养转化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力。
只有这样,工匠精神的培养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机而又有效的教与学统一的过程。2.实践教学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践教学能力是“双师型”教师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教师不仅应具备宽广的行业职业知识、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产业素养,还应具备把理论及技能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以在实训、实习、设计、管理等具体的实践教学任务中,组织和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实践活动能力。3.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高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材和现代教学手段改革,善于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效果。特别是随着生源的变化,以及现代职教体系的加快构建,高职院校受众正在从单一走向多元,从主要面向适龄人口转向包括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所有终身学习者。
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才能适应多元化生源的多样化需求。4.应用技术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当前国家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和服务于动能转换、产业升级、创新创业等需要。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卓越计划”提出:“全面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将实践教学能力、专利获取、横向课题研究等作为高职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高职教师应该具有科学研究和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的科技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克服技术难题,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3]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信息化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是时代的要求。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已成为趋势,泛在学习、混合式教学等,使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的角色定位都发生了改变。高职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与岗位、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二、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与现实困境
(一)、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
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层递的过程,其发展既遵循教师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着自身的特点。
根据德国“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理论”,从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须经历五个发展阶段:新手型教师、优秀新手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骨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4]。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师的能力特征、行动领域及向上一级发展所需的学习条件有所不同,相应的学习范围、层次和发展需求也有差别:第一阶段,初步掌握相关主要职业能力,由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优秀新手型教师;第二阶段,系统培养职业能力,由优秀新手型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第三阶段,全面提升职业能力,由“双师型”教师成长为骨干型教师;第四阶段,不断开发职业能力,由骨干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5]。同时,依据学校发展要求和教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个体特征,高职院校应建立教师分类管理机制,不同类型的教师其职业能力发展也存在着差异性和多样性,如教学型教师更倾向于教学能力、专业技能的提高,科研型教师更注重研究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现实困境
1.“双师型”教师量与质有待提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总量不足。
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显示:高职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为59.2%,虽呈现向好趋势,但“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任教师生产实践经验欠缺,仍然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而高职教师大多来自高校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更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或培训,专业知识系统性、教学的专业性,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较为缺乏。2.“双师”教师培养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从培养机制角度,依托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高职院校领导、骨干教师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互聘力度还不够,建立教师企业实践、“访问工程师”制度还未完全普及,校企合作“双师”培养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从考评机制角度,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体系仍然强调论文、课题的级别和数量,教师实践能力、应用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评定没有规范标准,与高职教育强调的职业能力本位、突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要求还不相符合。
3.高职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不够强烈《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数据显示:我国高职教师师资数量不足,部分院校生师比超过20∶1,个别达到40∶1。部分专业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客观上没有经历去企业锻炼或从事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主观上自主发展意识不强,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三、基于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
在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亟须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高职师资队伍现状,整合校内外资源,有针对性地建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教师发展中心,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本项目组所在学校于2012年10月正式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分散于人事、教务、质控和现教等部门与教师发展有关的职能进行有机整合,围绕教师“专业知识更新、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应用技术研发能力提升和身心师德完善”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探索性的建设与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四方联动,构建政行企校教师培养机制
加强校内外协作,特别是企业资源的整合,甚至向社会化发展,建立企业培训中心或校企联合培训中心,是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重要方向[6]。
鉴于此,我校依托江苏纺织服装产教联盟、常州科教城及紧密型生产实训基地,按照“政府引导、行业引领、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政、行、企、校”协同优质师资互聘、教师合作培养机制,建立高技能兼职教师资源库和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实践基地。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教师先实践、后上岗,以及青年教师帮带培养机制和教师定期进企业实践制度,围绕教师“三能”素质提升,四方联动开展教师实践教学、技能鉴定和项目合作。
(二)、理顺职责,推进教师卓越制度建设
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教师发展中心运行模式和建设经验,发挥中心“规划、培训、服务和促进”四大功能,理顺与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间的关系,成立教师发展“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专家委员会”和“教师发展中心”。工作指导委员会由院长、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人事处长和有关教师发展专家组成,负责教师发展总体规划、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等宏观工作;
教学专家委员会由校内外教学名师、行业知名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及有所特长的资深教师等担任,负责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各类教学培训、测评、评估及诊断等实践活动;教师发展中心成员由兼具专业背景、人力资源管理和活动组织策划能力的专职团队担任,负责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研讨活动策划、教师职业技能竞赛组织、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个性化咨询等。通过出台教师发展系列文件,为促进教师卓越发展提供激励机制和政策保障。
(三)、定制培训,促进教师教学卓越发展
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结合学校总体发展及教师从新手、骨干到专家等不同阶段职业发展需要,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项目,有计划地组织老师参加境外研修、国(省)培、行业会议、政行企专项技能培训等校外培训。与教育部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合作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开通校级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实现泛在移动培训学习。通过征集教师意见,开发系列校本培训项目,包括高职教育发展、信息化教学技术、在线课程建设、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开发与设计、应用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等,满足教师的即时需要和多元化需求。培训项目既有宏观引导,又注重实战操作;既注重即时实效,又放眼长远,为广大教师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高职教育形势,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改革、产业发展前沿,提高“双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卓越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搭建平台,营造教师教学卓越文化
通过组织教师基本功大赛、微课比赛、信息化教学比赛、实践技能竞赛、公开课展示等活动,营造全员参与、骨干示范、重视教学、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通过数字化学习中心和教师发展交流群等平台,展示教师教学风采,传播分享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开展网络教学咨询;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教师研讨沙龙,直面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分享教学智慧、体悟为师之道。
职业教育现代化教师发展中心开展的这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教师发展中心致力于为广大教师搭建开放交流、合作共享的平台,通过教学效果分析、方法比较、过程反思等服务性工作,注重经验交流、答疑解惑、沟通学习,营造卓越教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