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业教育不应该是差生的“无奈选择”,我们该如何制定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应政策?
2019-08-16 18:18:58来源:100唯尔

职业教育不是差生教育,职业教育不应该是差生的“无奈选择”,我们又该如何设计、规划、制定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应政策?对于职业教育可能大家都觉得那是学习不好的孩子去读的高中,是考不上大学的孩子才去读的大学!事实上如果从分数上来说,确实是这样的;不少孩子上了职业教育学校就自暴自弃,觉得别人会看不起自己,但是你错了,你拥有着普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只要你能好好把握,职业教育往往就是你弯道超车的一次最好机会。

我国实体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都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水平技能人才。但在现实中,高级技工缺口达千万人。如何锻造符合时代需求的“大国工匠”,是职业教育亟须破解的时代命题。(89日《半月谈》)

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联合下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2025年这一数字将近3000万。既然存在人才缺口,那就填补缺口,但是现实却不容乐观。

产业升级迫切需要技术性人才,教育部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然而社会上却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在人们的普遍认知当中,上普高,参加高考,上好大学才是一个学生的“正确道路”,才是“有前途”的道路。

为了保障中职学校生源,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会执行严格的普职分流政策,根据初中毕业会考成绩划线,线上学生由普通高中录取,线下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就读职业学校,是“差生的选择”,将来的出路不过是一个“技工”,并且“天花板”很矮,没有前途。

特别是有些地方推行了阳光招生政策,达不到普通高中录取线的“一脚踩死”,只能进职校,没有任何后门可走。这确实是解决中职学校生源问题的有效办法,大多数中职学校也因此渡过了生存危机。笔者所在学校就是这一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但是,实行这一政策的结果是增加了人们歧视职业教育一个最有力的理由——职业学校是差生才去的地方。

其实,我国不缺少“白领”,倒是急需职业学校培养出的“蓝金领”。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但凡强国都是职业教育的发达国家,也是优秀技师、技工不断涌现的大国。日本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达到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我国目前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由于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中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即便如此,目前社会上重高学历、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仍很严重。提起蓝领,总是低人一等。人们普遍认为,技工就是工人,无论再“高级”也是手工劳动者,挣钱少不说,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社会地位也比较低。而“看低”技工,正是由于其体现的劳动价值没有充分体现。说穿了,就是技术学校培养的技工,其工资和福利待遇,远没有达到吸引人的程度。

据悉,我国职业教育规模明年或超6000亿元,这不仅是一个巨大市场,也说明职业教育有广阔前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已经显现,出台的各种措施就是证明。不过,若想让职业教育得到应有的尊重,其自身价值必须得到体现。就是说,职业教育价值当体现在从业者收入上,由此才能使职业技工成为真正令人羡慕的职业。

如果不能够破解从培养“一技之长”的手艺人,转向培养跨界“斜杠”人才的难题,不但制造业人才缺口无法填补,改革创新各个方面的短板也将日益凸显。说到底,“人才资源”依然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解决好了人才的问题,其他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

中职学生可以参加对口高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职学校的吸引力。可是长期以来,不仅对口升学的计划太少,而且对口升学的大学都是一般性大学,几乎没有社会公认的一流大学。普通高中学生考一个县级“状元”都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可中职学校学生考个全省的“状元”也无声无息,因为普通高中的“状元”能升清华、北大,中职学校的“状元”只能升很普通的大学。笔者所在学校对口高考年年都有全省的“状元”,最好的去向也就是湖南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中职学校对口高考政策已经执行多年,为什么仍然无法吸引优秀学生主动就读中职学校?答案不言自明,职业学校的考生根本没有机会读名校。

为了避免把职业教育办成“断头教育”,国家已经出台政策,今后的职业教育将包括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几个阶段,还将有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符合的学位制度。去年以来,高等本科院校转型传得沸沸扬扬,根据媒体披露,转型应用型大学的基本上是三本院校。这给社会传递的又是什么信息呢?高等职业教育难道是末流教育?

因此,党员干部作为社会发展的保驾护航者,帮人才“突出重围”也是其重要责任。一方面要彻底根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打破制度层面对职校生的区别对待。比如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让符合要求的职业教育的学生也能参加公务员考试,完善的人才制度,让社会应尊重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才会成为学生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选择”。

另一方面,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一体化育人模式,搭建起人人皆可成才的职普融通“立交桥”。打破职业教育人才的“天花板”,让其感到“未来可期”,也才不会只甘于做一个“匠人”,而是去追求做一个“斜杠”人才。

人才“突出重围”,是一个复合命题,而党员干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唯有其干部披荆斩棘,才有人才逆境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