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职教观察3-实施“双高计划”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2019-08-27 10:32:14来源:100唯尔

近日,“高职发展智库”网站公布了申报高职院校“双高计划”项目的有关预算经费的统计数据。从统计数据来看,全国申报“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共有230所,除了其中的9所学校因无数据无法统计外,在另外的221所申报院校中,有219所院校预算总经费超过1亿元,202所院校预算总经费超过2亿元,167所院校预算总经费超过3亿元,119所院校预算总经费超过4亿元,67所院校预算总经费超过5亿元,38所院校预算总经费超过6亿元,20所院校预算总经费超过7亿元,15所院校预算总经费超过8亿元,7所院校预算总经费超过9亿元,4所院校预算总经费超过10亿元,1所院校预算总经费达到21.4亿元。根据统计,“各级财政投入”是大部分申报院校预算经费的主要来源。

双高计划”是继国家示范(骨干)校建设、优质校建设之后,我国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又一项重点建设项目。根据《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这项高职版的“双一流”由教育部“领投”,带动各部委“跟投”,计划总投入高达650亿元。再加上来自学校举办方、行业企业的投入和学校自筹,无论是从国家经费总投入上还是从单个高职院校的申报总经费上看,都是一笔数额巨大的经费投入。未来列入“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除了获得显耀的社会名声和优惠的政策扶持外,还将有巨大的资金投入,也将有效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培养成本高”是高职教育办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始终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根据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统计,高职教育的教育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本的 2.64倍。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截止2015年12月,全国31个省份已经全部建立了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按照政策目标,2017年,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拨款水平应不低于12000元。然而,高职生均拨款达标情况差异却较大。高职发展智库对全国公办高职院校报送的《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进行汇总发现,仅北京、西藏和青海3个省份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全部达标。由于全国各地高职生均拨款制度推进步伐不一、水平高低不齐,全国仍有40%的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未达到12000元水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和实训条件,生均拨款制度落实不到位,这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经费投入不足是个问题,但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实施“双高计划”需要资金投入,但资金投入不是解决高职院校办学问题的关键。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高职院校办学中存在着诸多资金投入不能根本解决的软性问题。比如办学理念问题,不是省内外、国内外考察多了,新的办学理念就植入脑中了。很多情况是有想法,有激动,但却很难付诸行动。不少学校仍然存在办学理念落后和漂移不定的问题;比如领导能力问题,上级主管单位的管理体制以及学校自身的领导体制、不同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不同领导特质、领导风格会相互摩擦与碰撞,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阻滞着学校改革的进行;比如干部任用问题,尤其是公办高职院校,干部论资排辈和能上不能下的用人机制,都会挫伤年轻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造成了老干部无激情、新干部无动力的现状;比如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问题,从研究生毕业进人高职学校的理论型教师如何加快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依然有不少的专业老师不愿意下企业锻炼,习惯于在黑板上开机器;比如企业高技能人才引进问题,企业事业单位之间人员流动的政策门槛以及校企之间不同的收入分配机制都不会让学校轻松地做到把企业人才引进来,造成了企业高技能人才占学校专任教师的比例依然很低,学校购买的不少生产性实训设备无人操作,学生学不到真正的实践技能;比如面向社会人员的职业培训问题,公办高职院校的绩效工资制度,使得自身不能完全按照市场交换原则进行按劳分配,造成了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办了“一半的职业教育”——学历教育,而另一半的职业培训却零零散散,不成规模,远远没有做起来;比如教师投身教学改革问题,真的教学改革真的需要投入大量的课余时间,这不能仅仅从课酬上体现,更应该从绩效考核、职称评审、项目评定、荣誉奖励等方面有所倾斜,而这都需要制定一整套的机制灵活的考核奖励制度。否则再好的教学改革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无法得到推广与可持续。

几年前,笔者曾就国家示范院校项目的政策执行情况完成了以《国家高职院校重点变革政策执行研究》为主题的博士论文研究。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为了生存与发展,总是不断地参与到国家设计的各种变革政策中去获取巨额资金投入,赢得社会声誉,而在自身教学质量与内部管理方面的变革却步履维艰,变革成效不明显。国家资金投入促进了高职院校硬件办学水平的明显提高,而软件方面如办学体制、管理机制、师资队伍、育人模式等方面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

高职院校重点变革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成为实施“双高计划”的重要参考与镜鉴。因此,这次实施“双高计划”需要重点解决资金投入不能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那些与“双高计划”巨额经费投入相配套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问题,即要综合提升学校的现代化治理水平。

根据《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的“1个加强、4个打造、5个提升”,高职院校“双高计划”预算经费主要用于加强党的建设、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国际化水平等十大建设任务。

从申报高职院校在九大重点工程中的预算经费占比情况统计数据来看,很多高职院校仍然把经费重点投放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高水平双师队伍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等方面,很多学校在学校治理水平等方面的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占比普遍低于预算总经费的10%。当然,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双师教师队伍和高水平专业群确实需要经费上的巨大投入,但经费使用能否发挥效益则要看学校的治理水平,则需要学校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需要深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需要构建资源共享、产出高效的合作机制;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需要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需要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提升校企合作水平需要共建两个主体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等。这些都是资金投入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从思想观念到体制机制的全面创新,涉及到对我们过去传统做法的颠覆与再造,从而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

但是,学校改革中的颠覆与再造却没有那么简单。加拿大教育改革研究专家迈克尔·富兰提醒到,我们有一个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教育系统。教师的培训方式,学校的组织形式,教育层级的运作方式以及政治决策者对待教育的方式都容易导致维持现状和难以变革的制度。他告诉我们,在教育变革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变革的推进方式:不是强迫人们按照规定做事,而是引导变革者自己去决定、去感受、去发现和判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所以,学校变革过程中应该由以往的强制性的推行转化为依靠内部的力量,让学校自身不断地去发展,不断地自我丰富。

“双高计划”的实施也是如此。一旦建设院校和建设方案确定,则政策执行的主体就转移到建设院校本身。建设院校要从自身的组织领导、组织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内部管理、过程控制、组织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审视、认知和改善,形成自生自发的、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要不断吸收“双高计划”建设所需要的新思想、新举措,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推进自我否定、自我演进和自我革新。

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宏观管理职能,既要担当决策主导的重要职责,为建设院校提供制度设计、价值导向和过程监督。又要通过改善治理方式,培养建设院校的主观能动性,激励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激发建设院校形成主动变革的内生动力和行动自觉,推进“双高计划”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