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公务员招考、国企招聘时能不能不歧视职业教育毕业生?
读职业教育有希望吗?有!发布会上介绍,2016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年招生930.78万人,在校生2680.21万人,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职业院校共开设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近70%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
年初,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论断、新要求,被称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这篇8700多字的文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干货满满。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地位。国家大刀阔斧改革的决心,“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只有全社会形成重视并尊重劳动者的氛围,职业教育才会得到大发展。”全国政协常委尚勋武在小组讨论会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职教20条发布,明确规定:招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内容:
支持技术技能人才凭技能提升待遇,鼓励企业职务职级晋升和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建立国家技术技能大师库,鼓励技术技能大师建立大师工作室,并按规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支持技术技能大师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联合攻关。积极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逐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技术工人收入水平和地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
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适时组织清理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歧视政策,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大对职业院校参加有关技能大赛成绩突出毕业生的表彰奖励力度。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世界青年技能日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优秀职校生校园分享”等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
尚勋武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国家、社会的发展尚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需要大批高素质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无论是从社会地位、教育体制、培训质量、工作待遇等方面,当前的环境都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热爱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各行各业中不乏“巧夺天工”“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他们依靠“一技之长”所创造的奇迹传为佳话。但当前,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取985、211院校,只有那些分数低的孩子才去就读职业院校,政府招聘公务员时,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被排除在外,甚至一些单位在户口、住房、入学等待遇方面,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政策也不一样,这从某种程度上加深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为此,尚勋武呼吁,首先要清理和破除歧视性政策。在公务员招考、大学生村官选聘、国有企业招聘中破除有关本科学历的歧视性条款,允许和鼓励相当学历水平的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选拔。扩大相关人才激励政策的覆盖范围。如在各地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中对具有相当资格认证的专业技术人员享受落户、购房、子女就学、机动车牌照办理优惠政策与高学历人才同样对待,以此引导社会摒弃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引领社会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职业教育培训才会大有可为。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表示,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两类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好了,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并有效分流高考升学的压力,避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为深化教育改革创造更好的条件。
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需要数量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职能,对接市场需求、更大规模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创业。
但是与中央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面临着社会认识存在偏差,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渠道窄;办学特色不鲜明,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平衡,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必须深刻把握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任务,站位全局、落实政策、解决问题,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发展。
职业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关键问题在于职业教育质量不够高。建议在职业教育法中建立就业准入制度,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记者:郝雪
编辑:魏芯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