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教培机构培训体系——教师家校沟通策略及技巧
2019-09-06 18:37:14来源:100唯尔

相信各位校长在日常管理校区时,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那么教师为什么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呢?除了上面所说的认为不是自己本职工作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不知道怎么和家长沟通,导致在沟通的时候浪费了很多时间,不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还占用了自己大量私人时间;二是面对一些家长比较棘手的问题,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去应对,反而降低了老师的专业性。

但对于培训机构来说,家校沟通是保证客户认可度和稳定性的重要基础,它能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更有参与感,学生学习成长方面的任何进步,都可能成为家长续费的动机。

而最能够促进家长这一行为产生的人,就是教师。因为教师更清楚学生的实际问题,在跟家长沟通反馈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家长续费的几率也就更大。

基于此,教师怎样才能做好家长沟通,让老师轻松的同时家长也满意呢?

一、沟通前明确目的,做好准备工作

为了提高效率,保证效果。让老师在每次沟通前都对自己进行一个灵魂发问:为什么我要找这位家长沟通?我的目的是什么?比如: 为了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展示教学成果,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为了体现对学生的高度关注,提升家长满意度。

明确了这两点后,思路就很清晰,沟通的过程也就自然而然顺畅很多。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辅助准备,比如沟通记录表、学生的试卷分析、学生的进步点、上课的表现等等,为自己的讲话进行铺垫和提供证据,并注意沟通技巧。

1. 选择合适的时间

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微信、电话、面谈,但不管是哪一种都一定要注意合适的时间,比如,电话、微信沟通可以选择晚上8点到9点之间,这时候大部分家长处于休息阶段,比较空闲,就有很多时间可以聊聊孩子的情况;面谈可以选择家长来接孩子放学的时候,在校区内或者门口进行短暂的口头交流沟通,告诉家长孩子这节课或者近期的表现,对其进行表扬,有特殊情况的也可趁此邀请家长到会议室详谈。

2. 不随意打断对方

家长在说话的时候,就算再不同意他的观点也不能随意打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说的话能被得到重视,家长亦是如此。更何况只有认真听完,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3. 将话语权交给家长

沟通,不能只是我们单方面的阐述,更多的是要引导家长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只有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多用引导词引导家长主动谈自己的想法,如“为什么”“对此您有什么想法或意见吗,说出来我们探讨一下”“您觉得怎么样”。

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引导家长谈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比如平时交友情况、休息时间、作业复习情况等,善用“咱们,咱们孩子”等语句,会让家长觉得很亲切也会觉得我们是真的很关心孩子,总之,把沟通重点放在孩子身上,家长就会有无数的话题。

4. 善于做总结

每次在交流一段时间后,或者给出比较大的信息量时,都要询问对方“家长,我说明白了

吗?”不要说“您能理解吗”“您听明白了吗”诸如此类的话,要将责任推给自己;同样的,对方说话时,我们也要询问“您刚才说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您看对吗”等。让对方感觉我们是在认真倾听和解决问题。

5. 掌握非言语技巧

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

常保持眼神交流,比如,在向家长提出建议时看向对方的眼睛,这是在表示询问“你觉得对吗?”或者暗示对方“你可以谈一下你的看法和意见”。在沟通时,不能兼顾其他事情。要让家长感到我们十分重视这次谈话。

跟家长微信电话沟通,语气要温和,语速要不快不慢,根据对方说的内容逐渐点头表示认可。不时用“是的”“嗯,您说的对”等话语回应家长,引导对方说下去。

6. 多报喜,巧报忧

孩子的每一个喜讯都要及时跟家长汇报和沟通。

把握好步骤,先夸奖,再讲不足和建议,要给家长营造一种我家孩子在这里每天都学到了东西,每天都在进步的感觉。如果一上来就说孩子哪哪儿不好,不仅会挫伤家长的自尊心,还会让家长怀疑机构的专业度。

7. 多夸奖

家长也要多夸奖,“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从孩子身上,我也看到了您平时一定很注重他在自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我为孩子有您这样的父母感到高兴。·

二、沟通中尊重为本

教师要摆正好自己的态度,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家长交谈,不管是在言语上还是行为上都要充分尊重家长。不要将班级里的孩子拿来进行比较,家长会觉得老师对自己孩子有偏见,从而对老师的能力产生怀疑。

对于孩子的过错,要把控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因为愤怒就发泄到家长的身上,不能有训斥和说教等行为。客观对待孩子的错误,以商量的口吻与家长沟通。例如:家长,针对孩子的这个情况,我觉得我们可以这样做......,先......再......最后......,这样下来我们就能够让孩子.......,您觉得呢?

1.实事求是

站在客观的角度,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阐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不可故意夸大事实,要让家长听完后觉得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话。

2.随机应变

家长提出意外的要求或不满时,先不要急着打断对方,同时从对方发泄的途中抓到他想要表达的重点和问题的根本,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解决的方法。如果对方还紧抓不放,可以说“您觉得要怎么做呢”或“您有什么要求”等,让家长直接面对问题。

三、 沟通后

沟通后针对家长的建议和提出的问题,老师要及时做好记录,并进行反思、仔细思考家长不满的点在哪里,如果真的是自己的问题就要着手改进。

『谈话时多用“我们”(自己人效应)』

老师在和家长沟通时(无论是师生私信聊还是在群聊或家长会),说到学员的一些不好习惯时,要经常提醒自己:

多用“我们”,实在需要特指学员时,也尽量改用“我们的xx”这样委婉的称呼。

平时沟通时,也可以试着使用一些改善人际关系的小技巧:

除了适当改变一下对学员的称呼;还可以在学员的一些重要的日子(如生日),给学员制造一点惊喜,等等。

『我也有孩子,很理解您的心情(角色置换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为角色置换效应。

在家校沟通中,老师不仅要常做换位思考,还要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学员或家长;

角色置换效应的典型例句:

1、我也有孩子,我很理解你。2、换了是我,也可能会那样做的。3、我也曾经有过和你一样的烦恼。4、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呢?

“废话”有多重要?(调味品效应)』

谈话伊始,不必板着脸,直奔主题,先说几句“废话”吧!

谈谈最近有什么新鲜事,身体如何、心情如何……

打破学员筑起的心理防线,使学员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使后续的谈话更容易进行。

调味品效应在师生对话、家校沟通中既能缓解紧张气氛,打破谈话僵局,又可以由此及彼巧妙地实现迁移,最终让学员明白老师的弦外之音,最终不知不觉地引入设定的教育情境。

调味品效应也广泛应用于与家长的沟通中:

一把椅子,体现尊重;一杯热水,表达关心;一句寒暄,传递温暖。人的情绪和精神是可以互相感染的!

“XX老师说你很棒!”(第三人效应)』

心理学上把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某种条件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效应”。

这种迂回战术在师生交往中非常有用。

第一种情况:说话者(第一人)转述第三人的话,可以增强说服力;第二种情况:自己(第一人)不出面,由第三人转述第一人对第二人的看法,或创设条件假借第三人的话表达第一人的意思,可能在师生间有敏感问题或处理矛盾时发挥作用。

但第三人效应不是万能的,若把握不当,不仅效果不好,甚至还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老师在运用第三人效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第三人”要投其所好

学员(第二人)和第三人的关系要良好,否则,第三人说话的可信度就比较低了。

2 .对个性强的孩子可能效果差

如果学员的性格比较独立,个性较强,平时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第三人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3. 用滥了就可能无效了

不要在一个学员身上反复使用第三人效应。

如果听多了第三人的话,学员就会变得敏感、警觉,会加重对第三人信息的过滤,第三人效应的作用也就会降低甚至失去。

4 .千万别“穿帮”

如果第三人的话是无中生有,一旦“穿帮”,无论是第一人还是第三人,学员对他的信任度都将大打折扣。

『边吃边聊(可口可乐效应)』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试图用一些广告信息说服实验者,给其中一部分人附加一瓶可口可乐,而另外一部分人什么也不给。

虽然可口可乐和那些信息本身没有任何联系,但结果是得到可乐的被试往往比没有得到的要受到更大的影响。

这就是有趣的“可口可乐效应”。

其实,很多老师都在无意中运用过可口可乐效应,最常见的就是用一些小奖品鼓励那些好的行为。

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要有注意:

“可口可乐”一定要适合学生的需求;“可口可乐”与学生的需求越匹配,教育效果越好;“可口可乐”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措施。

谈话的主题和内容依然是最重要的,切不可舍本逐末。

不要让学员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只要谈话就一定有“可口可乐”。

偶一为之,效果不错;次数多了,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可口可乐效应的典型例句:

1、来,先坐下,喝杯水……2、天太热了,我们去买个冷饮,边吃边聊。3、老师知道你喜欢XX,这是我出差时从外地给你带的一套XX。你先放好,我们来谈谈……

『好老师都是好的倾听者(格林斯潘效应)』

格林斯潘做过一项研究:如果对具体的语言回答,实验者用“嗯、嗯”等反应,被试者的语言行为会受到明显影响。

事实上,行为举止、语调风格、言语方式等其他方式也会对对方产生影响,产生格里斯潘效应。

在学生和你说话时,请别忘了看着对方,并不时地做出回应。

这对于融洽师生关系、提升师生对话效果十分重要。

“是的,是的,可是……”(可是效应)』

“可是效应”是指当我们试图让对方改变观点或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对对方的观点先采取“是”的态度(肯定),后采取“可是”的态度,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己方意见的现象。

1 .让学生说话,不急于否定

在谈话中,无论学员说了什么,老师都不要立即下结论或简单否定,在他们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老师不失时机地点头称是的同时,以“可是”转折。

因为尊重是相互的,老师首先尊重了学员,学员焉能不给老师面子?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互惠心理——你对我理解宽容,我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你。

2 .“可是效应”的典型例句

理解——“你说的我都听懂了。”同情——“你也够倒霉的。这事儿不能都怪你。”温和——“我建议你不妨这样……

“有什么你就冲着我来吧”(安全阀效应)』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们把将不同观点、情绪加以宣泄并使心理获得平衡以致有利于组织内部矛盾、冲突的缓和与解决,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现象,称为“安全阀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也一样,制度没有弹性空间,看上去常规良好,但内部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有了突破口导致爆发,后果通常会很严重。

因此也要设置安全阀。

1. 心理疏导利沟通

学员在成绩、升学和思想上承受的压力很大,他们的欲言又止往往是因为有委屈或者有难言之隐。

这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释放压力,先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一旦学生开了口,就要用各种方式鼓励他说完、说清楚。

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了再进行下一步沟通,效果就会好很多。

2 .四个要点不能忘

让学员说出心里话是为了释放学员的压力,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成为学员可以信赖的人。

发泄情绪要适度,方式、程度和次数都需要控制好,要教给学员正确的缓解压力的方法。

『褒贬适度最和谐(黄金分割效应)』

如果是以老师为主导的师生谈话,那么师生说话的比例用黄金分割比例最合适,即6∶4左右。

老师不能一言堂,学员说话必须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师生才能很好地互动。

在一次谈话中,批评和表扬的比例为4∶6最合适。

如果你要进行一次以批评教育为目的的谈话,批评的内容也不能超过60%,另外40%应是肯定、鼓励和希望。

把六成的批评用四成的鼓励串联起来,学员就不易产生逆反情绪。

『先抑后扬,渐入佳境(阿伦森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更喜欢对自己先持批评态度后持肯定态度的人,而不是一直都持肯定态度的人。

换句话说,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相反的情况。

这种现象被称为“阿伦森效应”。

和学生谈话时,老师先“把丑话说在前头”,学员心里必然紧张、焦虑,担心老师对自己的印象不好。

随着谈话的进行,褒奖的成分开始增加,学员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晴朗。

以上就是小星老师本次为大家分享的培训机构“教师家校沟通策略及技巧”的相关内容,也欢迎校长们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编辑:达达

作者: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