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什么是「沉浸式新闻」?可别和「虚拟现实」划等号!
2019-09-12 10:10:07来源:100唯尔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西瓜学堂新传考研(ID:Z13253347226)整理

虚拟现实技术问世60余年,经历多次起伏,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的虚拟现实热潮是其至今为止发展最为迅猛的一次,作为此次热潮中发端的沉浸式新闻无疑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在很多人看来,沉浸式叙事方式等同于VR(虚拟现实),但这样理解就太狭窄了。

在业界有VR教母”之称的Nonny de la Pena是最早提出沉浸式新闻概念的那批人。

她在2010年与其他学者一起刊发文章《沉浸式新闻:为第一人称新闻体验设计的沉浸式虚拟现实》,其中就指出沉浸式新闻的概念是:一种让观众获得新闻故事中描述的事件或情形的第一人称体验的新闻生产形式,而VR只是实现沉浸式体验的技术手段之一。

从中,二者关系可见一瞥。

图源:网络

01沉浸式新闻的定义

除了Nonny de la Pena的定义,我们再从技术视角给沉浸式新闻拟定一个更详细的定义沉浸式新闻Immersive Journalism)是360度全景摄像机与其他实体设备记录新闻现场,通过3D虚拟数据、MG动画设计、三维数据模型等对复杂数据进行形象化展示,呈现在虚拟现实的头戴式设备上之所以被称为“沉浸式”,是因为VR等设备直接接管了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将之与外界的环境相隔离,受众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了解到新闻发生的过程,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02沉浸式新闻业带来的影响

(一)内容层面

沉浸式新闻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叙事模型,重塑了新闻生产的报道框架和内容导向

无论是环境类较大场面的事故、灾难突发事件,阅兵、奥运开幕式等重大活动,还是春运、高考等感染力较强的社会焦点,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的报道方式让观众对新闻内容了解得更为直接、透彻、完整、多元、丰富,从而就话题寻根究底,恣意“探索”。

沉浸式新闻增加了信息传播量。

在传统新闻报道中,受众只能通过记者提供的图片、文字所展现的信息片段来了解新闻事件,而沉浸式新闻几乎可以实现复现新闻事件发生的原貌,呈现的是全场景信息。受众具备可以自己选择关注点的能力,把握事件发生过程和环境中的细节,这就使得新闻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极大的提升。

(二)制作层面

从传统媒体报道的“原画复现”到沉浸式新闻“沉浸+参与”,固化的一套线性报道模式被打破,怎么运用VR镜头语言,怎么拍摄身临其境的感觉,怎么剪辑,怎么现场调度,这些制作层面的思考都与传统媒体报道有较大差异。

传统的新闻报道会有一条人物、情节、发展清晰的新闻主线,但沉浸式新闻报道为受众提供的是对新闻现场的主动选择和自由获取,甚至提供当事人、目击者、受害者等角色选择来推动不同视角的多线情节,这就意味着沉浸式新闻的制作需要将更多的素材提供给受众,进行主观意愿的故事线选择。

皮埃罗·斯加鲁菲在《2017未来媒体趋势报告》中指出,未来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做一个新闻叙述者,更要做一个故事的制作者。 (三)受众层面

沉浸式新闻的魅力在于体验,以“我”的视角叙事逻辑更具冲击力和说服力。

《纽约时报》讲述2015年“4·25尼泊尔地震”对该国古迹摧毁情况的《地震前后,尼泊尔的历史古迹》,结合了谷歌街景技术,受众在虚拟现实中点击图片,可移动方位对比同一地点在震前震后的比较,直观感受8.1级地震所造成的破坏。虚拟环境与体感、运动追踪设备、谷歌街景技术等应用的加入,赋予了受众运动自由与交互自由的体验。

沉浸式报道的互动体验不仅保持了新闻的客观性,也加深了观众的无力感,引发了对自然灾害、社会事件的更多思考。

03沉浸式新闻生产面临的问题

(一)制作成本高

制作成本不仅指制作中的财力成本,更包括时间、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成本。

由于沉浸式新闻制作技术要求高,制作流程和周期较长,导致时效性差,进而对新闻体裁的限制较大,较高的制作费用客观上限制了沉浸式新闻作品的数量。

(二)用户端设备不够普及

能够完成空间定位功能的头戴显示器价格较高,且对使用空间有一定要求,尽管也有〈6X9)这样不需要空间定位的沉浸式新闻作品,但其空间定位等功能的支持对完整沉浸式体验仍很重要。

(三)新闻伦理问题

当下,沉浸式新闻多关注现实性较强的议题,对包含战争、死亡等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题材涉及较多,过于真实的感官刺激和沉浸体验有可能对使用者造成心理和情绪上的伤害,这也给沉浸式新闻制作标准及相关分级制度的确立提出了要求,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沉浸式新闻会引起使用者强烈的情续体验,回但如何指导分级标准的制定仍有待研究。

04沉浸式新闻的前景展望

(一)沉浸式新闻内容更具组织化。

信息流的涌入让受众更加注意信息的筛选,而沉浸式新闻对新闻内容的组织和划分更加具体和细化,基于用户运算处理能力的提高,其呈现更加个性化。(二)新闻内容可以为受众提供从“信息获取”到“知识体验”再到“理解接受”的金字塔型结构的价值增值路径。(三)沉浸式报道需要更加注重拓展新闻内容,讲好系列故事。

2017VR新闻正在从单个事件报道转向系列报道,并在内容主题上呈现多元化趋势。《今日美国》推出“每周VR新闻系列”,旨在创造VR视频观看需求并培养真实受众。(四)硬件和观众体验的完善。

目前大多数VR新闻并没有完全开发虚拟现实的功能,而使用360度全景视频,后者由多个摄像头同时对物体进行360度拍摄,VR视频则需要通过CG技术、虚拟引擎等技术呈现虚拟场景,显然,VR视频能够让用户完全沉浸到虚拟场景中,并实现受众与场景的交互。

05沉浸式新闻对媒体媒介发展的启示

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改写了传统新闻的制作与产业运作,也为媒介融合的发展探索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思路。

(一)体验变革。

塑造新型叙事模式沉浸式新闻仍具有极强的把关功能、议程设置功能和显化效应,却颠覆了框架设置,特定叙事逻辑的改变强化了“对话新闻学”理念。

运用VR技术的新闻报道,不再遵循经典的“倒金字塔”或者“华尔街日报体”叙事模式,突破传统新闻的篇幅限制,360度范围内所有的信息都尽在体验者面前,囊括几乎所有视觉、听觉上的细节,沉浸式报道中细节的呈现将新闻价值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升一个层次。当下的3D技术、增强现实、机器人写稿、无人机直播等也正在变革着新闻叙事方式,靠技术创新丰富新闻表现力将持续加快推动媒体融合的发展进程。

(二)思维变革。

打造用户需求观念打造“用户观念”对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实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媒体所依附的单向传播的线性叙事方式,往往会忽略“用户”本身的社会特征、身份以及需求,用固有的传播模式向受众单向散播,并不太注意受众本身的感受和回应。

在媒介融合时代,“用户”是参与生产、选择接受乃至主动传播的混合主体,沉浸式新闻报道就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使用多元化的讲述手段、大量由技术支撑的交互方式,为“用户”提供的是一种沉浸式的、第一人称的体验。让用户成为故事中的角色去体验新闻事件,从而加深人们对新闻事件的认识,这是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新趋势。

(三)人才变革

未来新闻机构之间的竞争终究还是人才之间的较量,对新闻人才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势在必行。

传统的新闻媒体机构应当利用现有资源提升从业人员的虚拟现实技术素养,加强全媒体环境下的新技术使用能力,加紧与学界、业界合作,设立沉浸式新闻报道人才的委培项目,邀请业界专业人士参与建立虚拟现实技术新闻人才的培养体系,促进传统采编队伍整体转型。

06如何看待沉浸式新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黄楚新认为:

沉浸式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的最大特点在于重塑用户体验。借助特殊设备,用户由新闻阅读者转变为现场目击者。用户能够体会传统新闻难以提供的现场感,获取更多新闻细节,从而增强在获取新闻过程中形成的“现场”感受。

黄楚新表示,以往的传统新闻多会根据不同传播载体进行分类生产,而沉浸式新闻则在前期制作中融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复合的新闻现场素材,并在建模的基础上进行动态捕捉,构建虚拟环境,形成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与真实性的空间叙事环境。身陷“沉浸”体验中,受众以“见证者”的视角获取强劲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洞察变化,感受细节。沉浸式新闻凭借三维虚拟环境、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制作流程,使“叙述”新闻向“呈现”新闻进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

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新闻业的沉浸偏向,让受众置身现场。沉浸式新闻是一种新的报道形式、形态和趋势,但是未来的新闻报道不会全部是沉浸式新闻

--------------------------------------------------------------------------------

参考文献:

沉浸式新闻的伦理挑战/ 张建中

媒体融合语境下沉浸式新闻的兴起及启示/陆范锋

沉浸式新闻: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生产的重塑/李 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