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教育学技术学解决职业教育教学设计难题----职业教育教学分析设计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2019-09-17 08:51:14来源:100唯尔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具体要求,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教学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强互动,提高课程建设的总体水平和质量,结合优质校建设和教学诊改工作进一步加大信息化教学改革推进力度、加快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继续推进基于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诊改、加强课堂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管理、课堂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

  一、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形成的条件

  职业教育院校学生能力形成是有条件的。单项能力形成的条件,根据职业教育学习理论中能力的条件定义,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而综合能力的形成条件是具备相关单项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不要出现能力形成条件的缺少的现象,以避免因为能力形成条件的缺失而影响能力的形成。具体形式参见图1

  

1 职业教育院校学生能力形成条件示意图

  二、职业教育学生能力培养遵循能力形成的过程

  职业教育院校学生能力形成,根据职业教育学习理论对能力的过程定义,具有一个由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具有不同特点的较为复杂的过程。 具体过程参见图2。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遵循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及其特点,保证教学心理逻辑顺序得到贯彻。避免因出现能力形成过程环节的缺失,而影响学生能力的形成,最终影响教学的教学效能。

  

2 职业教育院校学生能力形成过程示意图

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传播的原则

  职业教育院校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化规划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教学系统的过程,需要遵循教育传播的一般规律。目前,教育传播理论研究一般认为,教育传播具有以下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是教学设计必须注意遵循的。

  一、教育技术学共同经验原理

  职业教育院校学生教育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结构有三种表现形式:

  1)讲授的知识结构;

  2)信息显示与传递结构;

  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也称为认知图式)。

  教师与教学编写者的任务就是使这三种表现形式相互协调,关键是把信息显示与传递的结构设计好,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这一原理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教学编写(制)的原则:

 1. 课程与内容排列顺序原则。科学设计课程编排中的先行课程和后续课程、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顺序、预备知识和新知识的有几联系,都要符合共同检验原理。

  2. 概念极其术语、符号规范化和统一原则。一个概念有三个要素:科学含义、边式概念的术语、表示概念和术语的符号。三者统一,是进行学习和交流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 媒体辅助原则。学习者不可能对每一件事都能获得直接经验,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经验。

  二、教育技术学抽象层次原理

  教育技术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抽象是人类通过对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活动得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性的本质特征,并用概念、范畴、规律等形式固定下来的过程。抽象有不同的层次,一般来讲,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从个别事物中抽出的特征;

  第二层次为从一类事物中抽出的共同特征;

  第三层次为从几类事物中抽出的共同特征

  抽象层次原理主要应体现在教学设计的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所用的语言、术语、图象等所有呈现信息的符号,都必须在学生能明白的范围内的各抽象层次上使用,具体与抽象相结合。

  

  2)教学内容的编排符合循序渐进原则。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学习者的预备知识与技能,也就是一门课程的设置一要有前面的课程做准备;二要和后续课程相衔接。有每个学科构成的整个的知识结构具有严格的系统性、逻辑性。对于由几门学科构成的综合学科,其内容的编排也是如此,也必须有层次相同的预备概念和技能在前面,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3)恰当运用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只有通过教学的概括,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在教学中一般运用两种基本概括形式,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感性概括是直观概括,主要是通过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进行一系列的信息加工,从形式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外部特征。在教学中,感性概括主要运用对现象的描述上。理性概括是在感性概括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的一系列的信息加工,进一步揭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需要指出的是,感性概括不能自发的转变成理性概括,而必须经过学习者自觉的科学思维,才能完成这种转变,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想认识。

  三、重复作用原理

  教育技术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重复作用是指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或用不同的方式重复呈现。例如,一个单词在不同场合的应用;用声音、图象、文字呈现同一个概念;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理论层次上,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以不断深化。

  人们认识一个事物,学习一个概念,掌握一种技能,一般都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需要经历一个反复的认识过程。一方面是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论层次上去认识;另一当面是需要在发展中去认识。外语教学的经验表明,一个外语单词必须在不同的场合重复八次才能在大脑中达到长时记忆。重复作用的另一个含义是将一个概念用不同的方式重复呈现。如用文字、声音、图象来呈现同一个概念,通过多种感观得到的信息会使人的记忆深刻、长久。

  对一门课程的学习也是如此。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都是符合重复作用原理的。这里是指有意义重复,而不是简单重复。在技能性课程中,重复作用体现的尤其明显。如操作性技能的获得需要重复训练,一个优秀运动员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训练才练习成功的。根据重复作用原理得到的教学编写(制)的原则是:

  

  1)“伏笔”重复作用原则。对比较重要概念的讲述,应在此概念出现以前,在适当的地方先埋下“伏笔”,这样在讲到这一概念的时候就不会使人感到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在新概念出现前已结合有关概念的讲述有了一个印象,在正式讲述时就不感到十分难懂。例如,“非晶态结构”是一个新概念,在讲述完整晶体结构时,就可以说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还可形成“非完整晶体”,因而还存在“非晶态结构”。这样,正是引入的“非晶态结构”概念对前面的伏笔就是一个重复。

  

  2)“在不同场合出现”的重复作用原则。最明显的例子是同一个汉语单词或外语单词,在它的不同用法的场合重复出现,既能增强记忆,又能加深理解。对一个概念的讲述也是如此。通过一个概念与其他各相关概念的联系,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从而可达到对一个概念全面、深刻的理解。练习题是对正文内容以问题形式的一种重复,不同角度练习,是不同问题情境的一种重复,等等。

  

  3)“以不同方式呈现”的重复作用原则。这一原则是说,以不同的呈现方式来呈现同一个概念,如利用文字符号方式、图象方式或声音方式相配合呈现,可增强感知,加深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幻灯、投影、电视、电影、CAI课件等多媒体配合文字教学,就是以不同方式重复呈现同一个概念,它的良好教学效果已得到广泛证明。

  

  4)“在不同理论层次”重复作用原则。这是“在不同场合出现”原则的推广,是说同一个概念可从深浅不同的理论层次上去阐述,或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如在不同的课程中阐述同一个概念)去阐述。这一般取决于阐述中所用相关知识的理论深度,如对一个概念的定性描述、定量描述,用初等数学工具描述或用高等数学工具描述需视情况而定。一般地将,通过多种描述会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

  

  5)“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重复作用原理。为了指导学习者真正全面掌握知识,必须科学、系统地设计知识应用体系,在讲授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系统的练习与实践环节来达到记忆、理解、应用和掌握知识的目的。这就是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上的重复作用。

  四、最小代价原理

  教育技术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最小代价原理是指用最少的篇幅、最少的语言、最少的时间、最经济的设备完成教学任务。不同类型的媒体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一般来讲不可互相代替,只能互相补充。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下,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确定(特别是在同一堂课上)使用媒体的种类,争取教学效果最佳,且又最经济。通常,凡能够选用现有的(商品化的)媒体,就不一定要重新编制新的媒体。反之亦然。

  五、信息来源原理

  教育技术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有权威、有信誉的人说的话,容易被听众接受;知名的专家、教授讲的课、写的书、编制的软件容易被人们接受。根据这一原理,在教学编写(制)中,要选择学术水平较高和有丰富教学经验并人心教学建设的作者写书或编制教学软件;审稿也是一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这是教学的权威性特征。

  六、知觉组织原理

  知觉组织原理是指,学习的过程始于知觉,而知觉是大脑将感观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的整体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符合“组织化原理”,才便于感知和理解。最基本的组织方法从形式上说是从背景中辨别学习对象(黑体字、划上点或线等标记,图形分区等)。教学版式或格式设计的目的是突出重要的内容。从内容的内在联系上说,教学应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注意利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内容。如时常分区规律、刺激强度依存规律、相似规律、毗邻和记忆接近规律、差异与节奏规律等,用以提高教学的“组织化”水平。

  知觉组织原理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是信息呈现所用符号的选择与配合的问题,在文字形式的教学中主要是文字符号和形象符号以及颜色的选择与配合;在声像教学中,还有声音、颜色和动态显示等的选择与配合。

  知觉组织原理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可概括为以下几项原则:

(1)  .运用各种标示方法把关键信息与背景(其它信息)区别开来,以引起和增强注意和感知。

  2.所用信息标示方法和信息呈现方式要适合学习者的特点,即文化水平、年龄特征和经验范围,否则起不到强化感知的作用。

  3)所用信息标示方法和信息呈现方式要适合教学内容及其特点。

  4)任何形式的教学都要确定所使用的一种基本符号类型,并辅以其它类型的符号,而任何符号的使用都必须保证信息显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统一性。

  5)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应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这样有利于感知、记忆和理解。

  本文来源:教育部邓泽民教授著《职业教育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学术专著系列丛书(点击此处链接,查看专著信息),购买专著请与中国铁道出版社读者服务部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教学分析设计

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