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揭米原创:VR+教育落地K12,中小学部署vr+教育真的是那么简单的?
本文转载自:极AR(ID:argeeker)原创作者:揭米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虚拟现实作为被多个教育部重要文件所提及的重要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VR”所带来的沉浸式教学也受到了更多小初高学校以及高校的青睐。
近日,某品牌的生态大会召开。某VR教育企业在大会上宣称自己是“中国VR教育的领头羊”,而主要依据似乎是“已经在全国数十个中小学落地了VR课堂”。
这番表述中,偷换概念的问题,就不值得追究了,结论顶多是专业性不足的表现。
但关于落地这一点的真实性,我有一点点小疑问。不过这种疑问,当然最需要的是官方自己的解释啦。不过在这之前,我认为倒是有必要分享一下国内现存“K12”教育体制的基本情况。
释义
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西方指从幼儿园到12年级之间的基础教育阶段。对应我国国情,主要就是小、初、高三个阶段,学龄前教育一般单独称为幼教。为描述省事,在此我们就借以代称小初高类学校对应的基础教育阶段了。
国情
我国的“K12”(这里加引号,主要表示这非我国标准的教育体系称谓,引号下文略),主要是由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以及基本可以理解为“为考上大学”而应试的高中教育组成。
教育,国之重器。
十余年来,我国教育界在基础教育领域,有关“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大教育理念就争论不休,根据笔者本人经历,1998年前后大概是最早开始出现明显争论的年代分水岭。这两个理念到底孰轻孰重、孰对孰错,就不在本文陈述范围内了,总之——中国基础教育体制是牵扯千万学子未来的“头等大事”。由于事关学子未来,所以又同样是学生家长特别关心的问题。抛开贫富地区关注重点的差异不谈,基础教育这件事本身一直是将近1/3的人口始终关心的内容。
国之重器是一定要掌握在国家手里的,只有很少一部分K12“课堂”教学的市场份额,由民营企业参与,一般是私立学校。绝大多数与教育直接相关的非官方组织、企业和机构,基本都徘徊在“课外”领域。
在基础教育层面,绝大部分教育相关的决策流程、决策制定,都无法用商业或市场思维去代入思考。
有熟悉教育领域的业内人士讲过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某知名科技企业为某市中小学学生设计了一款学生信息统计工具App,基于智能手机就可使用。地方教育部门还为此向学校做了推广。但最后由于与学生相关的庞大的家庭数据信息全都存在了该企业服务器上,相关部门不得不撤回这个工具,并因此饱受批评。
这个案例说明,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制定、教育工具(包括教材和设备)的使用上,是不能按一般市场思维去思考的。商业市场直接参与,几乎属于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的范畴。而常规PPP模式中比较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特许经营可能形成的垄断资源(对特许经营方而言,当然是优势)。
VR教育业务想要往K12渗透,在中国,在多个方面都要首先具备参与竞争的资格,并非一般所认为的、具备“能力”就可以参与。
基础条件:根据教材设计内容
前一阵子,采访喵呜科技的CEO陈新越先生时,因为谈及他们在幼教市场的规划,顺便也聊了聊教育市场的特殊性,陈新越曾把“教材”描述为K12教育的某种头部资源。
所谓头部资源,意思就是除了这些,其他基本上不具有太高价值了。
想要进入体制内的教育市场,除了企业要具备一定资格或条件外,同样还要具备这类头部资源的竞争优势。自建国以来——
为了保证教材的质量,国家建立了中小学教材审查制度,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教材(劳动、劳技教材除外),都要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从思想性、科学性、教学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才能供各地教育部门选用。地方教材由省级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审查通过后在本省范围内选用。(该信息来自互联网)
国内的基础教育教材编写,一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承办,称为“部编”,意即由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教材,是全国通用教材。一般地区选用教材,除了人教版,通常只有北师大版(由北师大出版社编写)。
教材为课程服务,VR教育则需要依托教材而定制内容。必修课的教材选择,是地区教育部门决定的,而不是某个学校自己可以决定的。
所以,想要自己设计研发的VR教育内容(无论设备是何种形态)想被学校采用,首先必须要根据教材去设计VR内容。
额外条件:和教辅捆绑
只是根据教材设计内容就足够的话,国内会产生无数种“标准教材的配套内容”。然而实际上通常“配套内容”是由教材出版方指定的,一般指的是教学辅导书,包括了学生参考书、教师备课参考以及传统的教学光盘等等。教辅材料的选择,通常也由地方教育部门决定。
教材、教辅,几乎都算是“垄断”资源,这种垄断的必然性,不是商业市场决定的,而是教育需求决定的。所以,成为与垄断资源关系紧密的辅助类内容,才是瞄准基础教育市场的VR教育可取之道。如果不能谋求跟教辅捆绑,K12这个领域的VR教育业务,几乎可以认为毫无优势可言。
常规的落地手段:竞标
K12教研设备的采购,通常是通过竞标的方式完成。这也是PPP模式的一大特点。
竞标也是“特许经营”之前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模式。竞标就需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除非一些走关系实现的采购(实际存在),否则无法以推断的方式,下结论说“落地”的事情真假几何。
真正的落地,只能看数据——竞标结果的数据。
这部分,在缺乏实际数据的情况下,也无法展开太多,主要意思是:如果一家VR教育企业,在体制内中小学的落地,主要是依靠竞标实现,并且大部分竞标都能成功,那么基本上这家企业的优势就很明显了。
但如果拿不出实际数据来,基本可以断定胡说八道。
万亿的教育市场远比想象中复杂
教育市场是个很大的概念,包含了幼教、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化培训、企业培训等等一系列的庞大范畴,这个笼统概念大到至少有万亿的市场规模。
K12是其中比较大、内容需求的确定性也比较强的一个分支。但在这个领域内的竞争,受限于很多非市场化资源的限制,绝非“把产品做好就可以”那么简单。
在这个领域里争夺“领头羊”位置,靠的首先是渠道优势,而不能靠嘴。在这些客观情况下,能拿得出真实可靠的优势数据来的,才是真正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