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智慧教育】孩子“社交障碍”,家长存在哪些误区?
2019-09-23 16:57:35来源:100唯尔

  

  18个月大的孩子由于想象力开始丰富,本来很小的事情被他们一想像就变得特别夸张、可怕,如果是敏感的孩子,这种体验就会更丰富。

  随着自我意识发展,到了2岁左右孩子会出现害羞的情绪,别说陌生人,就是见到熟人都会把头扭一边。

  这是孩子发展的正常现象,但家长因为不了解,不理解,不接纳,把自己“你要懂礼貌”的理念强加在孩子头上,长期的说教竟然把孩子逼成了社交封闭……如果您的孩子也出现了这些情况,这篇文章您不要错过。

  误区一:不包办、不急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首先,孩子社交,家长需要注意避免三个误区。有些家长想让孩子开朗些,就强硬地把害羞的孩子从“后台”推到“前台”,强迫孩子在别人面前“表演”不害羞。这是典型的拔苗助长。

  误区1:做孩子的代言人

  有一次遇到一个3岁小女孩,我问她:“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女孩看看我,看看旁边的妈妈,想说话但是有点儿害羞。这时她妈妈抢话道:“她叫xxx。”又转头对孩子说:“问你话呢,你怎么不回答啊?”我又轻轻问小女孩:“你喜欢吃巧克力吗?”小女孩看看妈妈,还是没有开口,她妈妈又抢着说:“她可喜欢吃巧克力了,在家里每天至少要吃一块!”然后不好意思的说:“抱歉,我家孩子太害羞了。”

  这个妈妈的行为就是过度干预的例子。妈妈一个人都代理了,孩子当然没有机会说话。而这样的谈话,有可能变成孩子的一个负面经历,以后她会更害怕和陌生人交流。

  孩子遇到陌生人害羞,其实是孩子心理焦虑的时候,家长需要给孩子微笑和鼓励的眼神,而不是直接包办剥夺孩子学习社交的机会。

  误区二:草率给孩子贴标签

  家长要避免草率地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比如,像上面那位妈妈,当着孩子面对别人说:“抱歉,我家孩子太害羞。”其实,孩子都非常敏感,这样的贴标签式语言会让孩子以为害羞是件很不好的事情,自己出了问题。

  而且也会给孩子心理暗示,觉得自己就是“害羞”,而放弃与人交往。这就把一次性行为放大为长期行为了。

  误区三:过度保护孩子

  还有一种害羞源于家长平时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这种情况很常见,特别是爷爷奶奶等祖辈,总对孩子说“不要乱跑”“当心”。这会让孩子以为这个世界很危险,于是不愿意主动探索,胆小畏缩,对人表现得害羞、认生。

  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陌生人焦虑,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正常过程,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家长心态轻松,不急不躁,加上正确的方法,不管孩子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都能成为社交高手。

  家长要做的是,在这个阶段,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正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