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上海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新工匠”走俏
让职业教育变得更吃香,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乐于走知识型、技能型成材之路。多年来,上海职业教育在战略布局调整中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实现了历史性新跨越,建成了开放融合的现代职教体系。
双证融通 就业宽广
全国技术能手陈孟利被称为“花季面包师”,她能做又好吃又好看的丹麦面包。陈孟利来自安徽,在进入上海市贸易学校烘焙专业后,她还学习了各种食品化学、分析化学、食品检测等专业知识。在校期间,她多次参加国际级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毕业后,陈孟利去了一家食品公司从事面包研发工作。“我觉得做面包特别有意思,因为你用不同的设备做出来的都不一样。天冷时需要用温水和面,天热了就要用冰水,这就是技术的积累。”她说,希望自己能开一家面包店,做自己喜欢的产品。
像陈孟利这样的职校毕业生,他们的就业之路正越走越宽。市教委和市人社局自2012年起在中职校开展“双证融通”试点,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提前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截至2018年,“双证融通”改革覆盖全市38所学校61个专业点,共培养4000余名学生。近年来,上海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十分走俏,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在98%以上,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吃“技术饭”。2018年,中职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为87%,高职毕业生专业相关度达80%左右,且雇主满意率达95%。
培养技能 关注未来
在刚结束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来自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上海市园林学校)的陆亦炜同学荣获花艺项目冠军,来自杨浦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徐澳门获得车身修理项目金牌,上海选手肖子彤、冯柱天获得了网络安全项目银牌,张在杰、吴佳妮、冯家乐分别获得了印刷媒体技术项目、餐厅服务项目、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优胜奖。在连续几届的世界技能大赛上,上海选手都取得了出色成绩。对于即将在申城举办的第46届大赛,上海也已郑重承诺,努力举办一届富有新意、影响深远的世界技能大赛。
参赛、办赛只是手段,归根结蒂还是要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技能。两年一次的“星光计划”技能大赛系列活动,成为展示上海职业教育成果的重要品牌活动。曾有过上海商学院高等技术学院院长和上海市商业会计学校校长任职经历的乔刚教授说,这些年来,上海率先提出要培养能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正是源于这样的理念,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双轮驱动下,职业教育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所谓的“一技之长”,而是关注学生的未来适应能力,关注学生未来岗位发展、岗位迁移、岗位晋升的发展需要。
图为工商外国语学校开设创新型课程
专业调整 产教融合
给乔刚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上海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不断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而适时调整,已基本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布局和专业调整机制。“随时代进步,随业态发展创新,这是上海职教发展新面貌新气象的根本标志。”他说。
“作为光明集团下的唯一学校,上海市贸易学校非常重视食品等与民生相关的专业,将食品生物工艺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校长姜晓敏说,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当下,现代服务业、互联网+、文化创意等领域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缺口特别大,贸易学校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重点发展适应产业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培育新时代的“工匠”。
图为贸易学校物流专业学生苦学叉车技术
在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英、日、德、韩、法、西、俄等多个外国语种教学齐头并进,直接服务于上海市和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2018年,上海开始了新一轮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布局调整,聚焦“五个中心”和“四大品牌”建设要求,着力服务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需求,加紧布局新兴专业,针对人工智能、财政金融、航空制造、创意设计等18个行业155个人才需求紧缺岗位,开展专业结构调整,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数字里的上海职教
通过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上海市已初步形成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纵向完整的培养体系。逐步扩大中高职贯通试点:从2010年至2019年,共设置191个中高职贯通专业点,共86个专业。稳步扩大中本贯通试点:从2014年至2019年,共设置58个中本贯通专业点,含29个专业。
上海市还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成立现代护理、交通物流、商贸、电子信息、旅游、建筑、现代农业、化工、出版等9个行业职教集团,以及嘉定、徐汇等16个区域职教集团,吸纳成员单位800多家,成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
6月3日出版的《解放日报》以《上海中职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未来大国工匠——16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巡礼》为题,用2个版面,对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上海电机学院附属科技学校等16所中职学校进行了专题报道。
同一期地方党报开辟2个专版,不惜重墨,大篇幅推介本地中职教育,显示出党的喉舌为职业教育的鼓与舞,体现了地方党委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当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不仅仅需要政策上的宏观指导,也需要在舆论宣传上造势,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眼下,距离2019年高考、中考越来越近,《解放日报》这样的“大手笔”,对上海中职学校的招生宣传确实增添了不少色彩,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是职业教育地域定位准确。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也是近现代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发源地,具有技术技能与职业教育的优秀传统。《解放日报》专题报道中所提及的16所中职学校,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立的。五六十年来,这些学校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也造就了这些学校成为“上海职业教育”重要支撑的局面,形成了“上海职教”的品牌。而全国同期成立的类似中职学校也有很多,但今天能像上海这样保留下来并持续发展的老牌中职学校又有多少?新时期,按照《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所述:从专业布局到培养模式,上海职教坚持探索创新,培养更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提升“上海服务”品质、擦亮“上海制造”品牌、提升“上海购物”美誉、促进“上海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显然,今日上海职教不仅仅是一张名片,更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这无形中印证了越是在经济发达的地方,职业教育更能凸显其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是中职学生发展出路更加通畅。现实中,许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就读中职校,主要是中职毕业生的出路不通畅,就业质量不高。“来自毕业生就业、薪酬,以及职业自豪感等一系列数据,划出一道全方位上行曲线,为上海职教发展再添亮色”。2019年3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2018年度上海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提及:2018年毕业生平均起薪增长至3173元,比2017提高68元,其中超过3001元的比例为55.64%,比去年增加了5.6个百分点;处于3001-5000元区间的比例为54.3%,2001-3000元的比例为27.37%。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38%。当前,中职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超过90%,其就业质量应该是考量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元素之一。中职学生的发展通道不打通,上升空间不打破,中职教育就难以发展,无吸引力可言。把服务学生成人成才作为根本,立德树人,育训结合,积极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使中职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上有更加广阔的空间,这是上海职教最为宝贵的经验。
三是中职学校办学的精细与宽广。《解放日报》专题报道中提及的16所中职学校中,多数学校行业性极强,专业性突出,比如信息学校、卫生学校、会计学校、商贸旅游学校、交通学校。这些学校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是对“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五个对接”的积极实践与探究。由此,我们应当深刻反思的是,中职学校要办出成效、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必须要在专业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适应行业与产业的发展,适应市场的发展。同时,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中职教育不同程度地注重国际合作,不断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积极发挥世界技能大赛的平台作用,积极加强与国际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共建海外院校、特色专业,不断引领职业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发展。
(作者葛昌明,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